近日,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传媒研究院举办了以“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出版融合创新之路”为主题的出版融合发展论坛,多位行业专家和知名学者应邀参加。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爱军表示,出版传媒研究院立足出版研究中心、行业交流平台、联接沟通机制的职责定位,聚焦北京出版集团现状并进行充分研讨和献策开方,必将助力北京出版集团打开融合发展新思路,探索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果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认为,人工智能为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要明确优质内容是主体,新技术和新业态是双翼,只有强主体插双翼,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才能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上出版业的高质量腾飞。出版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3个方面发力:一是“用”技术,让技术赋能发展;二是“融”技术,加快媒体融合步伐;三是“拥”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以前沿的视角和翔实的数据,阐述了人工智能将为出版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她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有望充分释放出版行业的数据资产价值,促进出版行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为出版业带来新的增长模式。在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背景、人工智能的技术背景、出版行业自身具有高质量内容的历史背景下,出版行业势必会迎来新的发展。
北京印刷学院原党委书记高锦宏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谈了出版专业院校基于融合发展的需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索和经验。他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出版产业坚持推进和发展的方向。在全媒体时代下,业界必须积极面对,勇于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谈到,各种新技术给出版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创作机会,要应对新变化,进一步强化编辑的主体地位,提升编辑的筛选、把关能力以及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对内容的辨别力和把控力,让编辑继续在未来出版链条当中发挥作用。
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作者的创作方式、出版行业的内容生产方式、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出版业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助力全民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