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一刀平五千” 康熙通宝 ■企业/供图
3月30日,北京艺术博物馆“泉聚文明——馆藏钱币精品展”在万寿寺中路的广大圆满殿开展。
展览共展出馆藏钱币文物25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0余件,并辅以瓷器、杂项类藏品,从历史与艺术不同视角讲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简史,同时,从书法文字、钱币纹饰、造型等方面介绍钱币所蕴含的艺术之美。展览反映出古人对安乐、富足、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不同时代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出的康熙通宝铸于清康熙时期(1662—1722)。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康熙年间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很快,这一时期的钱币多数厚重规整,文字美观大方,铸量极大,存世丰富。
据了解,此类康熙通宝有一个独特的称呼,被称为“罗汉钱”。与普通“康熙通宝”相比,“熙”字为左边少一竖划。此枚“罗汉钱”制作精良,铜质光亮,背面为满文“宝泉”二字,是户部宝泉局专为康熙皇帝60寿辰而铸的一种祝寿钱。
宋代是钱文书法的鼎盛时期。由皇帝亲笔书写钱文是从北宋开始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钱币被称为“御书钱”。
展览展出的“御书钱”由宋太宗赵光义书写,其书法造诣颇深,楷书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线条清晰、劲挺奔放;草书则神采飞扬、奔放流畅。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用楷、行、草3种字体书写“淳化元宝”钱文,开启了帝王书写钱文的先河。一个年号钱用3种书体分别书写并成套铸造和发行,是中国钱币史上的创举,它不仅仅是皇帝个人书法才艺的展示,更是北宋文化昌盛的表现。
此外,展出的钱币中,还有“一刀平五千”,这是新莽时期钱币的代表作之一,铸造于王莽执政时期。钱币为青铜质地,整体为刀形,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在铸造时采用错金技术,先铸出浅槽,再将碾成细丝的黄金镶嵌到浅槽里,并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平齐。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使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又称“金错刀”。
乾隆通宝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新疆发行的铸币。因不掺杂铅锡,色泽柔和光亮,红润自然,称为“红钱”。钱的正面为“乾隆通宝”,背面文字为维文及满文“叶尔羌”。
中国古代铸币上通常只使用一种文字,少数情况使用两种,而新疆红钱使用汉、满、维3种文字,方便各民族识别,同时,规范统一的货币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珍贵见证物。
两面钱文“元亨利贞”“黄金万两”均随形变化,以吉祥俗语组成合体字,表达避凶求吉的愿望,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钱币整体呈腰牌型,顶部及两侧均有穿孔,方便悬挂。“元亨利贞”出自《易经》卦辞,代表人们崇尚天道生长万物,祈祷上苍庇护众生之意。钱币整体形制规整,钱文深峻,造型生动风趣,富有文化与艺术内涵,是民俗异形花钱中的精品。
展览期间,北京艺术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讲座、社教活动及文创产品,感兴趣的观众请关注北京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