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集团涿州热电二期工程示意图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亿万奋斗者并肩携手、勠力同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稳扎稳打、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相继落地……10年春风浩荡,吹绿了青山、滋润了大地,繁荣了事业、幸福了百姓。

    回首十载过往,京能集团与新时代同行的脚步从未停歇。

    优化产业布局、能源结构转型、深化国企改革、“三个京能”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关键词,刻印在时代浪潮中,京能集团用光明与温暖,护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巨轮起锚扬帆、劈波斩浪。

     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

力量篇

        能源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京能集团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征程中,京能集团勇担使命、锐意进取,把这股磅礴力量变得更加绿色、更加坚实、更加丰满,血脉中是首都国企的责任与担当,骨子里是能源企业的坚定与执着,创造出推进首都能源结构转型的一个个生动实践。

         量质齐升    守好首都温暖底线

        10年中,京能集团积极推进融合改革,以所属北京热力热电协同为突破口,全力拓展首都及全国供热市场,积极推进智慧供热改造,不断提升供热服务质量;京能集团收购华通热力成立京能热力公司,企业供热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底,京能集团管理供热面积5.74亿平方米,其中,京内面积3.91亿平方米,完成智慧供热改造4500万平方米。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正是京能集团建设的重点能源项目之一。

        该中心包含北京城市副中心供热管理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供热调度指挥中心、96069供热客服中心、智慧供热展示中心四部分。以“需求减量、低碳替代、智慧高效”为建设原则,实现低碳建筑与地热、光伏、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系统耦合,供热供冷用能100%自给自足,全年减少电力消耗38万千瓦时,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90%以上,高于现行节能标准30%左右,可实现近“零”碳排放,并通过清洁低碳能源多能耦合方式同步达到减排目的。

        今年是北京热力京热发展通州分公司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供热服务的第15年,也是北京热力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供热“一张网”的第一年。这张“网”蜿蜒约123公里,维系城市“温度”,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及通州老城区共2295万平方米的用户供热,温暖着千家万户。

        在通州河东5号热源厂智慧化供热调度中心里,有一面超大屏幕,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供暖的“大脑”。“我们这座建筑是国内首座近零能耗建筑,调峰热源以天然气为燃料,可以做到氮氧化物排放每标准立方米小于等于30毫克,真正实现绿色供热、环保供热。”工作人员介绍道,“调峰燃气热源厂以三河热电厂作为基本热源,有两台58兆瓦燃气锅炉和1台29兆瓦燃气锅炉,根据气温变化可随时启停,为城市副中心区域热网补充热源。”

         多措并举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京能集团加入新一轮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加快“绿电进京”步伐,全力以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优先落实保障京津冀区域能源类项目,大力开拓京津冀电力市场,提高装机容量。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基础设施,“张家口—北京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工程”是国内首个复杂环境下的大规模智慧化风电场集群,实现了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建造、运行全过程数字化,也建成了国内首个碳中和风电场,成为国内新能源领域探索碳中和的先驱。

        项目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100%绿电供应,通过张北柔直和张雄特高压将绿电送至北京市及冬奥场馆,与京能集团同期建设的延庆赛区综合能源、房山区绿电制氢和丰台区绿电供热项目,形成了上游风电、下游制氢供热的产业协同模式,为首都提供综合性的清洁能源保障。

        如今,工程每年发绿电30.64亿度,可满足9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减排二氧化碳305万吨。2023年12月24日,在2022—202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总结表彰大会上,该项目荣获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国内首个陆上风电工程。

        京能集团所属京能国际聚焦京津冀区域新能源和综合能源业务,目前在京已落地光伏项目9个,总装机达31.8875兆伏,分布在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怀柔区等8个城区。其中,在全亚洲规模最大的火车站——丰台站所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6.5兆瓦,在项目全生命周期25年中总发电量约1.76亿千瓦时,预计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二氧化硫5160吨,氮氧化物2580吨。光伏发电项目的投用,增加了丰台站绿电使用率,同时使丰台站整体供电系统更安全,既保证了经济效益,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为首都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高标准建设    确保首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沿着北京市石景山区阜石路高架桥行驶,路旁高耸挺拔的烟囱、整齐划一的储煤筒仓、造型鲜明的冷却塔格外显眼,这里便是石景山热电厂。2015年3月19日,石景山热电厂燃尽了最后一块存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煤电是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作为首都能源保障的主力军,京能集团在河北省兴建涿州热电,为首都服务了百年的石景山热电厂“涅槃重生”。2018年,涿州热电2台35万千瓦燃煤热电联产机组先后投入生产,不仅加快了首都能源结构调整,还为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作出积极贡献。项目开创性地建设绿色城市燃煤热电联产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厂内自主开发的智能水网项目实现了全厂废水全部回用,使之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较早实现废水零排放的电厂和花园电厂。

        “涿州热电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基于纳滤分制盐技术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的电厂,替代关停房山区和涿州市两地高污染、高能耗燃煤小锅炉近500台,每个供暖季可节约天然气约2亿立方米,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涿州热电设备管理部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期工程电力直供京津唐电网,供热服务范围包括北京市房山区和河北省涿州市,覆盖房山区韩村河、窦店等4个重点镇以及涿州市主城区和码头等区域,满足了近50万人的供热需求。

        为进一步满足京涿两地供热需求和电力需求,有效提升两地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涿州二期百万千瓦扩建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可满足约420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需求,同时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电量约90亿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响曲中,京能集团用每一分光和热,响应着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与亿万奋斗者一起将这首宏大的曲目完美演绎。

     京能集团数字监管中心

革新篇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而国有企业正是落实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乘时代之风,踏革新之路。这10年,京能集团主动融入时代,加大科技创新布局,瞄准能源科技前沿,推进数字化转型,有机衔接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趋势,实现动能转换,不断培育企业新质生产力。

         数字京能    引领未来

        按照北京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要求,京能集团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能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与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主业转型升级,助推“数字北京”建设。

         这个中心懂“数据”

        京能集团承担着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的重要任务。2023年12月26日,由京能集团所属京能国际牵头负责、京煤集团协同建设的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上庄)发布上线。作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该平台可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普惠的公共算力服务,助力首都人工智能生态的培育建设,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京能集团仅用时4个月就完成了从开工到500P平台的上线运营,有效缓解了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微人工智能企业对算力需求的紧张现状,为首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这是京能集团“能源+算力”融合发展的起点,也是北京市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底座。

        2024年2月19日,在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淀区政府、京能集团和智源研究院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提升大模型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大模型深度赋能重点行业关键生产环节。此次签约后,京能集团将与海淀区在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区内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多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这块大屏有“头脑”

        走进坐落在京能集团所属清洁能源京阳热电的智慧监管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清洁能源旗下各电厂及场站的运行情况。这是京能集团积极响应北京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项目,是获得中电联“国际先进”认证的领先项目,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数据中心、智能分析诊断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已在安全管理、生产管理方面助力清洁能源公司实现了减员增效。

        该监管中心以私有云大数据中心为依托,重构公司生产组织与业务流程;以智慧监管中心、集控中心、场站“三级一体”的管理架构为框架,打通了不同业态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标准化公司数据的同时实现了风光业态设备的故障预警及诊断、设备健康度管理、自动报表及指标库等功能,推动现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持续助力“数字京能”建设。

         这个电厂能“聚合”

        京能科技作为北京市第一批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和京能集团能源新业态创新载体,坚定科技创新路线,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不断探索新型能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2022年11月1日,京能科技数字科技公司成功申报为华北地区发电企业调峰辅助服务聚合商,正式开始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为实现与华北电网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对接,进一步整合京能集团在华北地区的负荷侧可调资源,京能集团虚拟电厂管理平台落户京能科技,实现京能集团内负荷侧可调资源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截至目前,京能集团虚拟电厂管理平台接入类型包括分布式光伏、电蓄热、冰蓄冷、储能、充电桩、大工业等资源,覆盖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广东等地。聚合规模突破1.6吉瓦,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虚拟电厂聚合商。

        近年来,京能集团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驰而不息:实施数字底座建设,“京能云”投入服务运营;财务共享中心启动建设,BPC报表系统上线,实现京能集团管理“一本账”;建设数字康养平台,“北康养e家”累计注册用户数量17.7万、供应商95家,线上服务4.8万单……京能集团融入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动脉”,以“数字京能”建设激活了京津冀区域数字化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    活力澎湃

        京能集团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坚持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科技创新主体,打造“多样灵活、生机勃发”的科技创新平台,创建“雨露充沛、水丰林茂”的科技创新生态。

         给城市“充个电”

        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和首都“绿色北京”双重战略实施背景下,京能集团提出服务首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案,助力北京打造绿色智能充电网。

        2024年初,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乐多港假日广场内,一座银色的巨型“充电宝”顺利落成,那是京能集团“能+超充”首站。它占地约350平方米,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组作为储能电源,设计总容量为2兆瓦/8兆瓦时,不但可以节省电费,还能实现电力增容。

        “通过‘峰谷套利’,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工商业用户降低用电成本。”工作人员介绍,“浸没式水冷却系统、可燃气体检测、危险气体报警与排除系统、电池物理隔离、电气隔离系统等安全措施,均为国内电储能项目首次应用。”

         为智慧矿山系上“安全带”

        2023年2月,经过专家研究和反复测试,京能能源研究院成功取得煤矿特种巡检机器人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这是国家第一批次带有机器人名字的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代表着京能能源研究院具备了煤矿特种巡检机器人的生产、销售条件,特种巡检机器人在井下煤矿推广应用的市场正在向京能集团打开。

        随着中国煤炭行业煤矿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落户京能,“回风巷道巡检机器人”“危险区域巡检机器人”“有限空间巡查球型无人机”等一个个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的机器人正改写着矿山的“前世今生”,也默默支撑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安全基石”。

        10年来,京能集团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牛鼻子”,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据统计,2023年,京能集团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1家、北京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京外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获得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350项。成立京能集团科协,举办“燃气机组CCUS”院士专家圆桌论坛,开展“工程师职业再生计划”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专题研修班培训会……一幕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科技赋能大戏正在京能火热上演。

        破浪前行,激扬的是科技之光;乘风而上,坚定的是数字之力。革新,变的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更是京能集团走在前、开新局的魄力与勇气。

     京能集团“能+超充”首站

幸福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年间,京能集团勇担首都国企责任,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疏解非首都功能、切实保障民生福祉,让幸福之花在三地绽放。

         守护首都“碧水蓝天”

        为更好落实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京能集团努力在“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当先锋、作表率,积极推进“双碳”工作,让首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从北京城区驱车行驶85公里,便可来到位于龙庆峡山脚下的京能清洁能源延庆光伏电站。这里是延庆绿电的重要来源,极大改善了延庆区的绿电比例。

        该电站于2016年4月29日并网发电,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并网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对原有废弃的古河道土地进行了利用,集光伏方阵区、林业种植区于一体,采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清洁能源生产相结合的运营方式,不仅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整治,也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光伏板下,山楂、海棠、大枣等作物长势喜人,成为农业示范基地。

        该电站投用以来,年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4.1万吨、二氧化硫1500吨、节省标煤1.54万吨,相当于植树110公顷,生态效果显著。从2017年开始,延庆光伏电站连续6年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为5A级发电企业。

         乌金之地换新颜

        “谁也想不到,现在有模有样的四合院是从当年黑乎乎的煤厂改造来的。”每次经过位于磁器库胡同2号的“能+庭院”,居民常国庆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磁器库胡同2号曾经是一处煤厂,守护着周边居民的烟火气,后期经历了菜市场、青年酒店等多种业态的调整。2023年,京能集团所属京煤集团京能房产公司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规划,创立“能+”系列品牌,对这处院落进行改造。未来,京能集团将继续围绕城市核心区的存量空间,量体裁衣,打造独具特色文化的庭院IP,激发老建筑的新活力,延续北京城的文化脉络。

        向西眺望,静静流淌的永定河水,绵延不绝的京西群山,见证了延续千年的采煤史。昔日的煤炭主产区重生为京西独特的风景线,曾经沉寂多年的“一线四矿”即将成为首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

        2023年11月30日,京西“一线四矿”先导项目——王平矿文化旅游度假酒店项目正式启动。正如新闻中报道的那样,“百年煤业、废弃矿区重获新生,从分散的矿区、厂房和小铁路,逐渐打造成为青山绿水间的流动民宿、工业文化景观和综合性度假村,这里将成为北京百姓的又一处‘桃花源’。”

        近年来,京能集团坚决疏解非首都功能,3年累计完成10项疏解整治促提升项目,疏解建筑面积6790平方米,退出非首都功能等企业158家,为北京市功能优化、环境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圆百姓一个“安居梦”

        “一座好房子,一个温暖家”。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首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路径。基于京能集团自有土地开发建设的京能·西山印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小区。

        该项目是京能置业在房地产板块继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房等项目后,首次在北京开发建设的共有产权房项目。“开发建设共有产权房体现了京能置业国企的责任和担当”,京能京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它打破了很多购房人对于共有产权房‘低价低质’的担忧,彰显价格亲民、质量过硬、配套完善的属性,打造宜居、安居、乐居的共有产权政策性保障住房。”

        2023年9月4日,京能·西山印项目结束了申购,“一方面能够解决区域企业员工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门头沟区集聚了人气,助推门头沟区产业和人才政策落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标段将于2024年12月交付,二标段将于2025年10月竣工交付业主。

        金泰丽富嘉园项目工程是保障房项目,也是北京市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建设期间,丽富公司克服极端天气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有效施工工期减短”压力,经酷暑、历严寒,以更高标准建设保障性住房,让百姓早日搬入质量过硬、宜居舒适的新家。

        2023年,项目完成工程施工的全部内容,并办理完成1965户业主的收房工作。一户户居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乔迁新居。

         呵护幸福“夕阳红”

        2021年10月,为响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疗机构转型为养老产业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京能集团牵头成立了“北京康养”,并将健康养老板块作为重点培育产业。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北京康养已经成为具备全产业链发展能力的健康养老综合服务企业,匠心打造了北京市首个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精心创立了“北康养e家”服务品牌,实现了北京首家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正式落地,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五端九化三覆盖”模式经验。

        在2023年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上,京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帆介绍道:“作为首都能源保障的重要力量,京能集团专注于‘普惠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健康、适老服务’四个养老产业的重点方向,围绕京津冀等地区的家庭养老难题,持续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作出应有贡献。”

        除此之外,北京康养积极推进北戴河地区培疗机构转型工作,目前已接收完成北戴河地区全部19家培疗机构,依托秦皇岛地区得天独厚的设施资源禀赋,培育打造全国首个集“养、游、健、疗”四位一体的康养度假疗愈综合体。落实京能集团“能源+”战略部署,与张家口市、北三县等地加强产业交流,推动首都养老资源向环京地区延伸布局,为建设京津冀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先行区、示范区贡献积极力量。

        如何定义幸福,或许没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幸福,源自奋斗的双手,京能人用笃行不怠的奋斗让幸福凝结于一个个扬起的嘴角,也留在京津冀三地百姓的心间。

■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