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提交了《关于发展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唐俊杰表示,加强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提高储存周期和品质,对于我国粮食减损、保证储备体系高质量稳健运行,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常规储存年限为2至3年。在品质满足“宜存”标准下,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可延长储存年限至3到4年。研究表明,低温保质储存可有效抑制稻谷中游离脂肪酸形成,使脂肪酸含量平稳。低温保质储存半年的稻谷发芽率可保持在91%以上,淀粉含量变化不明显,菌落数增长缓慢。
当前,我国北方稻谷储存主要采用秋冬季通风降温、春夏季粮仓气密隔热等措施;南方地区针对粮仓采取了更严格的气密隔热措施,同时配合机械制冷以及粮堆“热皮”控温等技术。据统计,因传统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耗占总储备量的3%—5%。在节粮减损背景下,我国传统储存技术存在稻谷储存粮仓保温隔热性能难以满足低温储存技术要求,稻谷储存技术方案相对笼统,传统稻谷储存运维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等问题。
唐俊杰建议,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研发与创新。构建制冷技术、空调工程和食品工程等多学科共创平台,低温保质储存装备采用多源感知全网融合技术,“一机三用”,保障稻谷平均温度在13摄氏度到15摄氏度,最高温度16摄氏度,保证稻谷保质储存。以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集成化、系统化和产业化为目标,设立国家级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创新基金,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
二是分析稻谷低温保质储存属地特性,研究属地化、分布式管理策略。以属地化、分布式管理为基础,积极鼓励各地建立低温保质储存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心,以应对稻谷不同品种、不同气候和环境带来的技术难题。以夏热冬冷地区稻谷储存为代表,结合属地特性开展重大项目示范,推动新型稻谷低温保质储存装备和技术的研制与应用,引导各地政府、企业、学会共同参与,树立绿色“大储备”思维。
三是深化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国际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投入,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定期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拓展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储备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为科研人才、从业者和政府代表提供国际性交流平台,扩大国家在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加大稻谷低温保质储存运维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稻谷低温保质储存技术专业化培训机制,保障运维人才知识技能持续提升。通过政府职能转移,企业和学会、协会等组织制定运维人才能力等级标准,明确各级别运维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评价运维人才技能水平,确保其具备相应技术和管理能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