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郊铁路怀密线列车驶过雁栖湖畔(资料图) ■记者 周宇杰/摄
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10年。10年来,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重要指引,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部署要求,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到“现实”,初步建立了区域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本市“八站两场”枢纽格局将形成
10年来,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河北各地市的全国性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建成。京张高铁、京哈高铁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高速铁路覆盖,京津冀与东北、中原、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周边区域联通时间大幅缩短。清河站、朝阳站、丰台站等火车站先后建成投用。2024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迎来本市“八站两场”枢纽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京津城际延伸线、京唐城际、京雄城际、津兴城际、津保铁路、崇礼铁路等建成通车,京滨城际、石衡沧港城际和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等加快建设,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京雄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9400公里,较2014年增加25.3%。
市郊铁路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已开通北京城市副中心线、怀柔-密云线、通密线和S2线等4条市郊铁路共400公里(其中市域内365公里),东北环线整体提升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西段)等市郊铁路项目加快推进,成立北京市域铁路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首个由省级人民政府与国铁集团合作组建的以市域(郊)铁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北京和天津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0.5小时通勤圈”加速构建。
与此同时,地铁网络进一步织补、加密、优化,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836公里,较2014年增加了371公里,跃居全国第一。与外围新城及北京副中心连接的轨道线路达到15条。同时,京津冀区域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加速推进,其中,三河市内段全长约30公里,设车站5座,预计2025年底建成后,燕郊实现最短时间32分钟至北京中心城区。
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10年来,京津城际延伸线实现“公交化”运营,方便京津两地居民互通。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取得实效,北京市郊铁路S2线、北京城市副中心线、怀密线、通密线4条市郊铁路相继开通并不断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不断发展。北京清河站、北京西站和天津站等铁路站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信息共享、安检互认,旅客一次安检直接换乘城市轨道;北京站、北京北站、天津站、天津西站等多个铁路站实现高铁与市郊铁路、城市轨道的便捷换乘,各层级轨道交通间的融合发展逐步完善。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实现“一票通行”,并可享受累计优惠。
大兴国际机场设置4座跨省异地航站楼(草桥、廊坊、涿州、固安),集直达机场交通、值机业务、行李托运、行李安检、航班显示、信息咨询等航空服务于一体,为旅客带来“省力”“省时”“省钱”的出行体验。
随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首都都市圈效应日益凸显,首都通勤圈吸引范围及强度不断扩大。截至目前,首都通勤圈已涵盖北三县、固安、涿州、廊坊城区、武清等13个环京区县,并加速向外30-50公里拓展,对50-100公里半径圈层重点城市的通勤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强。
将构建北京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期,将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市域内1小时快速交通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加密公路交通网,构建连接县城、新城以及产业聚集区等节点的高速公路网和高等级公路网。加快实施G109新线高速、承平高速、东六环入地改造等项目,提升路网通达能力,有效缝合城市空间;在大石河、拒马河沟域增补108新线高速和涞宝路新线高速,提高路网抗灾韧性,老线资源释放后更好服务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厂通路、石小路、长双路等一系列国省干线建设,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为市民快速出行提供有力支撑。到“十四五”末期,京津冀区域公路总里程预计达到11660公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