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京唐公司研发生产的钢材产品 ■记者 董一鸣/摄
0.07毫米是什么概念?它比一张A4纸的厚度还薄,虽然不能做到吹弹可破,但是这个厚度足以让其飞舞飘逸,而首钢集团京唐公司研发生产这一厚度的钢材,也被行业生动地喻为“蝉翼钢”。
作为国内冶金行业最轻薄的钢材产品之一,创新的味道融入每一个研发和生产环节。而从搬迁至曹妃甸开始,首钢集团的转型之路始终与创新相伴,诸多行业乃至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更是成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创新发展融入各产业过程
十年来,首钢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钢铁行业持续做优做强,2019年,京唐公司二期一步工程胜利投产,以2300万吨的产能位居全国前列。
首钢集团的搬迁调整不仅安置了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余人,更实现了招收高校毕业生约5000人落户曹妃甸,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业将近2万人就业,并推动了相关服务业发展。
走进首钢京唐公司生产管控中心,81块大屏幕上,涉及钢铁厂各环节全流程的业务数据不停地跳动和变化着。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坚持创新既是主导,更是刻在首钢人血脉中的基因。如何在搬迁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让企业的发展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最终将企业打造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企业。
管控中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与智慧运维系统的加持,让这座沿海钢铁大厂真正实现了“一图观全厂、一图管全厂”;炼铁是冶金工业的重要环节,京唐公司三座5500立方米高炉依靠技术手段的优化,最大限度提升了炼铁效率,实现了少用焦炭,多出铁水,相关指标位居全行业前三。
从10%到55%,再到最高70%以上的球团矿添加比例,降低了碳排放10%以上,实现了出铁多、花钱少;而在钢轧作业部内转炉生产环节通过6个模块的智慧炼钢模型引入,确保全过程智慧衔接,让转炉生产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
目前,首钢集团聚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通过智慧赋能全过程各环节生产流程,搭配绿色节能降耗措施的辅助,实现了钢铁厂的绿色转型,助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目标的达成。
创新领跑提升品牌价值
MCCR的中文是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该产线由首钢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采用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方式,开发的全新的第三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是世界首条此类生产线。
冶金行业将铁矿石和球团混合燃烧后提取出铁水,再经过转炉提纯和附加不同金属元素实现钢铁产品的不同性能,进入到铸轧环节,就是将铁水冷却塑性成为不同尺寸的材料,这一环节传统的做法是将铁水冷却塑形成钢坯进行储存,再将钢坯运输到轧钢生产线进行后续加工,一停一动带来的是设备数量、能耗的增加,而大量的运输和人力投入都让企业的经费在燃烧。经过京唐公司团队的研究,聚焦铸轧连续生产、高拉速、薄规格等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同时,依托自主维护、模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实现了将原来需要多次加工的工艺一次性解决,并且能够实现单坯、半无头和全无头多种模式的全连续轧制,企业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技术工艺流程方案、人才梯队建设、智慧运维的闭环创新模式,将热轧薄板厚度压到了传统热轧工艺无法实现的0.8毫米,部分产品可以实现用热轧板代替冷轧板,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板型控制、轧机震动、跑偏堆钢等问题,让这条288米长的生产线真正做到了“浓缩即精华”。
而0.8毫米并非首钢人的“大杀器”,0.07毫米的“蝉翼钢”才是首钢人目前突破的最大极限。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钢人用“蝉翼钢”制作了冬奥明信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钢铁人的技术实力。如今,以“蝉翼钢”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更是让“首钢品牌”成为芯片、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关键电子装备制造的首选产品。
此外,首钢集团以首钢取向电工钢为主材料制作的25台500kV变压器,占比白鹤滩水电站两岸主变压器的50%,助力“白鹤”展翅、金沙水“暖”;新能源汽车专用产品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助力新能源汽车民族品牌弯道超车;管线钢入围国家管网、中石化框架协议,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与中集强强联手,成功制作国内最大容积高锰钢LNG燃料制罐,助力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极低温用高锰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开发素有“钻石钢”之誉的9Ni钢并批量供货,实现首钢极低温容器用钢“零”的突破;首钢吉泰安研发的高性能铁铬铝合金“蚕丝钢”,打破国外进口材料垄断,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难题;北冶公司生产的多种型号特种合金带材产品,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