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机场航站楼内采用C型柱支撑                                         ■企业/供图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可谓全球超大型智慧机场,“冰丝带”技术革新堪称体育场馆之最,卢塞尔体育场凝聚中国建筑设计的智慧。这些建筑的背后,彰显着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科创实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在这样的愿景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砥砺前行,上下求索。

        2023年,由北京建院主导和参与完成的项目荣获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包含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北京建院副总经理、结构副总工程师郑琪告诉记者:“北京建院是一家专注于建筑设计的科创型国企。多年来,北京建院在难度高、挑战强的工程设计项目中不断积累,目标是使用数据科技手段实现新技术和高科技的集成,通过集成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设计者之一,北京建院首席专家、结构总工程师束伟农说:“大兴机场航站楼内部拥有巨大的共享空间,视野开阔。它由8根造型优美的C型柱支撑,这些C型柱达到了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此外,航站楼与轨道交通之间设置了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隔震层,通过振动控制的研究,确保地铁列车和京雄城际高铁在航站楼下通过时,丝毫感受不到震动的影响。”此外,针对超大平面建筑层间隔震建造关键技术,北京建院提出了基础与层间隔震相结合的隔震新形式及设计新方法,研发了大直径、大变形隔震支座和大行程粘滞阻尼器制造、安装、更换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北京建院还开发了水平变形量为600毫米的层间隔震建筑构造和机电管线位移补偿构造体系;创造了16万平方米单层混凝土楼板不设伸缩缝的工程,为大型混凝土结构取消伸缩缝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2023年,《大跨度建筑索结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得北京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建院是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院结构总工程师朱忠义带领团队在20余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从工程需求出发,立足技术前沿,形成了系统的大跨度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该项目成果支撑了百余项大型索结构工程的建设,比如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三亚体育中心体育场、大连梭鱼湾足球场等工程。

        作为一家专注建筑设计的科创国企,北京建院致力做安全、舒适的民生工程,做有情感、会呼吸的建筑。其中,《城市建筑与建筑群多尺度抗震分析理论与性能提升技术》项目对于提升城市地震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团队的项目包含对建筑群防灾规划、抗震设计、抗震加固等多项工作内容的‘检验’。”结构总监、总工程师甄伟是参与者之一,他将这项成果形容为可以对城市做“体检”的“医用仪器”。目前,这项成果已经应用于150余栋重要建筑的抗震评估、设计与加固,以及国内外50余个地区的抗震性能评估与防灾规划。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则为高层建筑加上了一道“保险”。参与该项目研发的北京建院结构总工程师盛平告诉记者,在现代建筑工程中,该项目研究团队率先对我国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抗震技术方面研发出系列高性能消能减震产品与技术,提出了阻尼伸臂消能减震系统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法,建立了消能减震结构关键设计方法,攻克了高烈度区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安全性难题。 

        郑琪介绍,近年来,北京建院启动“青年人才培优计划”,打造了一支高质量、多元化、多层次的科创人才队伍。此外,近3年来,北京建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用于标准建设、新材料研发应用、软件开发等。同时,更多的重点科研项目落地开花,北京建院将航天领域先进技术成果引入民用建筑的“玄武岩纤维工程材料的砌体结构加固技术研发及应用”;组织自主研发国产自主三维图形平台——英心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