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档案馆新馆项目                                             ■记者 董一鸣/摄

        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不到2亿元的怀柔区档案馆新馆项目,在如今的建筑行业中绝对算不上大体量。

        但在北京城建八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执行经理谢燕萍看来,小工程更有推广智慧建造的意义。“团队通过研究,因地制宜,丰富智慧工地建设手段,可以让工程更加安全高效运转。”谢燕萍说。

        对团队来说,这个项目只是让小工程蕴含大智慧的开始,总结经验并结合数据分析,找到最适合中小工程智慧施工的方式,为更多同类型工程起到借鉴作用才是最终目标。

        经过一年多的智慧赋能,该项目前不久刚刚获评北京市AAA级智慧工地,同时获得了北京市绿色文明施工样板工地等一系列荣誉。

        怀柔区档案馆新馆建成后将彻底解决现馆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存在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可以满足怀柔区未来30年馆藏档案量。

        2022年7月,该项目正式开工,进场前项目部就将智慧建设提上日程。“我们挑选了3家企业进行比选。相比大工程整体性智慧系统植入不同,我们结合自身需求对智慧平台系统的配置也有所选择。”项目总工程师苏矿源说。

        BIM系统、安全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数字施工生产管理系统、物料管理软件、劳务管理软件,这6个模块成为项目最终确定的智慧建造重点方向。谢燕萍表示,聚焦工程实际应用层面最迫切和最直接的需要搭建系统,让每一项智慧应用都和实际施工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由于该项目体量小,工人变化频率高和流动性大。劳务管理软件通过智慧系统自动对超龄、未成年人、身份证过期、资格证书到期、进出场时间异常、不良记录等作出提示,减少项目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同时,系统自动导出考勤报表可作为工资结算依据,平均每月节省工作时间一天,并可以有效防范恶意讨薪等问题的发生。

        机械设备管理方面,项目部智慧系统实现了对机械的高效利用。该项目施工面积小,仅使用了2台塔吊,分别设置在基坑东北角及西南角。“虽然用的机械少,但智慧分析干扰也少,可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苏矿源说。地上钢结构吊装作业中,通过塔吊工效分析发现两台塔吊的工作效率差别巨大,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谢燕萍说:“这种情况在以前只能凭借经验去发现,有时候工期拖久了才会暴露。智慧系统当日便可发布数据,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同时,2台塔吊相互调整也更加简便。”针对问题,项目部组织塔司、劳务队负责人进行沟通,分析协调2台塔吊用工功效及加工区布置,最终将材料存放位置进行了调整,选择部分强度达标的混凝土楼板作为临时堆料区分摊部分材料,并严格计算堆料重量,确保荷载安全后进行后续施工,最终2台塔吊的工效逐渐拉近到基本一致,整体效率较以前提升约1.2倍。

        在谢燕萍看来,智能建造中,物料系统对中小工程的价值最为重要。“大工程点多面广,材料损耗稍微多一点也可以接受,但是我们这种中小工程稍不注意,材料成本就会居高不下。”在项目现场,各种视频监控手段让物料使用、工人安全作业始终处于规范管理之下,而位于材料称重的地磅边,摄像头还有一个作用——数料。随着运输钢筋的车辆驶过地磅,摄像头便可以直接拍照,系统便可自动数出来了钢筋数量,避免了人工清点的误差。同时,地磅对材料的重量也可以时时统计,进来多重?出去多重?材料使用情况一目了然。谢燕萍记得,因为建筑基坑与本体之间的肥槽尺寸狭窄,无法通过人工进行回填土夯实作业,项目采用了流态固化土,这类材料直接倒入肥槽中,可以自主形成强度,但如何算量成为难题,项目部通过智能地磅的自动称重模块对进出车的重量差进行计算,用量多少一目了然。

        诸多智慧手段虽然不算是新、奇、特,但是针对中小工程的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对团队而言,智慧工地的建设不仅仅是智慧系统识别,更多的是对使用数据的总结分析,“我们正在对所有数据进行优化整理,去掉无效数据,对有效数据和实际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总结出适合同类型工程开展智慧建设的最佳方式,实现更广泛的复制和推广。”谢燕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