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强让钢铁“帽子”安全又漂亮 ■企业/供图
他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成功实现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从科学技术到施工运用的科研成果转化,编制“天幕”擎起冬奥场馆“冰丝带”;带领团队走出国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工程。他就是北京建工集团下属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泽强。今年,王泽强荣获第17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第七届创新人物创新大工匠荣誉称号。
从业至今,王泽强的核心工作主要聚焦大型公建和体育场馆的钢结构屋面施工领域。如何让这顶钢铁“帽子”安全又漂亮?王泽强探索出许多“中国智造”方案,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在他手中迎刃而解。
2005年,王泽强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业后入职北京建工集团建研院结构所。当时恰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高峰期,王泽强所在的结构所承揽了全部的奥运场馆的预应力钢结构拉索施工任务。国际上首个跨度超过60米的弦支穹顶结构项目——奥运羽毛球馆(北工大体育馆)的技术方案研发任务落在了初出茅庐的王泽强身上。
羽毛球比赛时对风的敏感程度高,需要在高大无柱空间进行。没有现成经验的参考,王泽强与团队驻扎在现场两个多月,将屋顶钢结构的每一根杆件受力情况进行了详细计算,并结合整体屋面受力分析,调整张拉方案,最终成功完成93米钢屋盖张拉。该场馆的支穹顶结构如同撑伞,通过钢结构屋面自身的张拉实现稳固。王泽强在建设中还把关键性、规律性的技术总结提炼出来,为国内此类项目储备了经验。
2010年,王泽强和团队挑战国内首个索穹顶结构工程——鄂尔多斯伊旗体育馆,该工程结构用钢量比传统结构降低65%以上。让如此轻的钢结构屋顶“不飘”成为他和团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王泽强提出了“地面整体组装、U型同步提升、一次张拉成型”的施工方法,首次开发了索穹顶成套施工技术并成功应用。
2012年,王泽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5年,王泽强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研究成果“预应力整体张拉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王泽强成为国家速滑馆索网张拉项目执行经理。针对该项目特点,他和团队提出了适用于单层正交索网的施工成形方法,研发了“索结构施工智能控制平台”与“双索同步提升与张拉装备”,实现了索网结构施工与监测信息化、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的技术空白。据悉,其屋盖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
王泽强和团队的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到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卡塔尔主体育场。王泽强和团队攻克了全球首例超大跨鱼腹式索网结构技术难关,推动了中国空间结构建造技术走向世界舞台。
王泽强还与团队积极投身到多项标准的编制工作之中。他将10余年空间结构技术与实践进行提炼、总结并编写了《建筑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预应力钢结构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针对智能建造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索结构施工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课题的研发;结合国家“双碳”战略进行《绿色建造驱动的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碳排计算理论、方法及智能管控平台研发》项目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技术》《钢结构设计手册》《BIM技术概论》等多部专著;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外100余项工程中,并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王泽强成功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22年王泽强入选青年北京学者。2023年,王泽强和团队成员参与的“超大跨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第17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