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康养打造的本市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位于海淀区紫竹院街道 ■企业/供图
多元的为老服务、智能的适老设备、专业的照护团队……近日,由京能集团所属北京康养打造的北京首家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亮相海淀区紫竹院街道,为周边老人提供全龄照护、健康管理、就餐服务、文化娱乐等一体化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隆冬时节,京城气温始终在低位徘徊,位于海淀区魏公村斜街7号院的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却暖意洋洋。该中心宽敞明亮的环境,温馨舒适的房间,餐厅、学堂、健康小屋等设施一应俱全,吸引了周边老人前来体验。
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一层设有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健康小屋和居家服务区,二层、三层为托老服务区,设有28张托老床位。该中心虽然不算大,却是一处集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托老服务、居家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
“现在养老市场存在着服务衔接不畅,医养、康养服务不能有效整合等问题,考虑到老人需求,北京康养探索打造了全市第一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新时代长者提供便利、有品质、有温度的康养新生活。”北京康养工作人员介绍说,“以紫竹院养老服务中心为例,我们将功能定位归纳为‘七个中心’,即全龄照护服务中心、智慧健康管理中心、社区营养服务中心、资源融合协调中心、街道监控调度中心、老年文化精神供给中心、志愿服务管理中心,打造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样板之作。”
无论是公共区域还是托老服务区,适老化改造随处可见,体现着北京康养的温度和专业。
位于一层的社区餐厅配备了24个堂食餐位。该中心每周挑选近100种食材,合理营养配餐、科学定制食谱,奉上美味健康膳食,不仅对老年人开放,也对周边社区群众开放。在三层的托老样板间,为了方便老人,屋里的窗帘、灯具等采用了“互联网+硬件”的智能组合,可实现全屋物联语音控制。老人无需起身,只需说出指令,就可以控制设备开关。
工作人员介绍,“以卫生间为例,为了确保长者如厕安全便捷,我们在改造过程中摒弃高低差和门槛石,通过有温度的服务,为长者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我们还引进国外先进沐浴理念,打造了专项助浴空间,配置专业助浴设备,可满足老人日常洗浴、助浴需求。”
科技化的手段也在这里应用,提升老人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老人营造出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智慧之家。其中,该中心独有的毫米波雷达体征监测系统实现了24小时贴心守候。该系统以非接触方式获取实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信息,从而实现对呼吸暂停、心律失常等情况的监测和识别。这些数据会录入到智慧系统平台中,方便根据长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调整长者的健康管理及照护计划。
智慧照护终端设备可自动生成服务记录,在不干扰老年人的情况下,实现照护数据实时记录传输。同步借助北京养老服务网微信小程序“家院协同”模块,与智慧照护终端设备形成联动,家属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了解养老中心对长辈的照护计划和服务情况,通过增强家院联动,实现家院协同管理。
紫竹院养老服务中心结合多年成熟的养老机构运营经验,按照北京市养老机构星级评定要求,融入北京康养130项人文康养服务标准。同时,引入“北康养e家”服务品牌,持续统筹业内优秀的养老服务团队,聚合业内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与周边为老服务资源,落实“管家式服务”的工作机制,搭建区域居家养老的“总服务台”,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可为街道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居家照护、陪同就医、适老化改造、健康管理等百余项24小时就近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也将提供日常文娱生活与心理关怀慰藉,为老年群体提供精神滋养。一层的老年学堂,建设了老年文化活动阵地与街乡志愿文化服务阵地,将通过设计活动日历,组织文化活动,鼓励老年群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里和大家跳跳舞,唱唱歌,心情更愉悦,以前总觉得一个人孤独,来到这里后感觉到家的温暖。”参观完养老服务中心,张奶奶改变了之前对养老中心的印象。
目前,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加速筹备开业工作,北京康养集团也将持续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新格局,助推首都养老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