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如何协调?城市深层地下空间韧性建设和运营如何进行?如何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12月14日,第二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城市建设与持续发展科技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海峡两岸暨港澳城市建设与交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科学问题、技术难题,探寻解决方案。本次论坛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承办。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经理王汉军表示,作为拥有全球最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国家,未来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要进一步满足高品质出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特别是提高在极端条件下的抵抗力、恢复力,构建完备的安全体系至关重要。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认为,要强化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需要科技、管理和文化的三足鼎立支撑,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未来要以公共安全技术为支撑,以安全韧性前沿理念为先导,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新兴技术,构建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群。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尚春明表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要协同推进,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的规律和机制,解决行业在智能化、绿色建造、新材料研发的瓶颈问题,实现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国际地层冻结学术大会组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表示,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对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深层底下空间开发不但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大国战略竞争状况下,重大科学装置安全的重要保障。深层地下空间韧性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水利、地学、能源科学、材料、机械、环境、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在地下空间领域的交叉互融,实现生态可持续、城市安全和国土安全。

        本次论坛设置了三大分论坛,其中,科学论坛围绕智能与数字化工程技术应用、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及施工、数位双生及AI技术于智慧捷运设计之运用等议题进行了报告交流。工程论坛围绕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从区域性及多维度探索澳门未来的交通规划发展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青年圆桌论坛围绕交通与城市主题展开对话,就北京、香港、澳门、台北等地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热点问题和新技术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