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进行结构钢筋绑扎工作                                       ■记者 刘偶/摄

        经过上百名建设者两年的不懈奋战,由北京建工城乡集团金河水务集团承建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兴支线13标段近日实现全面竣工。该项目经理王梓任介绍,大兴支线工程连通南干渠与河北廊涿干渠。大兴支线13标段建成后,将与北京新机场水厂连接,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提供双水源通道,同时也为北京增加一条南水北调中线水进京通道。

        大兴支线工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及河北省固安县,全长约46公里,其中第13标段紧邻机场高速公路。该标段工程采用顶管与内穿钢管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供水,全长约2公里,双线布置。“内穿钢管焊接工作是供水工程的关键,为此,我们结合内穿钢管的工况条件,专门引入了轨道自动焊接技术,以此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王梓任介绍道。

        走进位于地下20米深、直径1.8米的钢管内,施工人员必须双腿岔开,才能保持身体平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工焊接不仅难度大,而且质量难以控制。为此,项目部投入40万元引进了4台焊接机器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钢管自动焊接装置包括焊接平台、转动电机、滑动导轨、移动导轨、移动步进电机、移动轨、滑动步进电机、伸缩杆、焊枪和焊枪管等多个单元。在焊接时,施工人员仅需打开焊枪开关,调整好相关参数,焊接台就会按照由滑动组件构成的环形轨道,滑动至钢管端部的待焊接区域。移动组件能够跟随焊接台调整位置,方便焊接。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焊接机器人若焊接一圈5.6米的焊缝,约6小时就能完工。

        除了焊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之外,焊接机器人在焊接精度上也展现出高水平。王梓任说,由于钢管焊接涉及平焊、立焊、仰焊等多种姿势,过去人工焊接时,好多位置难以把控,无法做到质量统一。而采用焊接机器人后,所有管线的焊缝宽度、余高及平整度等指标都较人工方式有了显著提升。

        管线焊接完毕后,施工人员要在管线外壁与基坑之间填充自密实混凝土。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填充的关键是不能有空腔和气泡。据了解,为了填实混凝土,项目部特别购买了电子内窥镜,同时在管线顶部填充孔旁增设排气孔,确保混凝土填满。

        “因为22号排水兼排气阀井结构复杂,所以将分4期施工。”王梓任表示,22号排水兼排气阀井位于管线西侧,采用井中井结构。施工人员要在临时工作井内建造4个独立的永久结构井,实现排水与排气功能。“虽然阀井功能独立,但施工过程中存在交叉结构,因此施工振捣难度大。每个井墙体结构厚达50厘米,钢筋加密间距仅为10厘米,这对施工人员来说是一个考验。”王梓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