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和市高院,共同召开北京市就业和社保服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5年以来,北京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突出助企纾困促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社保经办服务。截至今年8月底,本市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86.3万人、1408万人、1353万人,5年同比分别增长9.4%、10.2%、10.3%。

         城镇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5年以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宏观政策和微观服务双管齐下,全市城镇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参保用人单位27.2万户,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70万人,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年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以内,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以激发市场创造力为目标,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为各类创业主体提供融资支持。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12笔,金额86.09亿元。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出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扩大创业带动就业倍倍增效应。如某高新技术企业今年获得创业担保贷款200万元,解决了新业务板块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截至今年9月底,大学生创业板上板企业累计达到303家,注册资本超21亿元,企业累计融资额超75亿元。如扶持某科技企业累计获得近4亿元股权融资,完成股改并正式启动上市工作,带动就业超300人。

         营造技能人才培养环境

        以服务企业发展和促进就业为导向,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深入实施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5年以来,年培训规模从60万人次提高到百万人次以上,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60万余人次,极大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了340万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115万人。

        以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为牵引,北京持续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精准摸排,了解用工需求,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用工指导和用工保障服务。调整单位招用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扩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享受范围,落实用人单位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直补快办”,通过“直补快办”累计拨付用人单位补贴资金30.9亿元。为更好推动维护劳动者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统一,北京加大劳动权益保障力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发布本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和行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5年以来,培养树立和谐劳动关系单位13267家,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共查处工资类案件3.86万件。

         3项社保参保人数稳步增长

        5年来,北京坚持各项社保待遇与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和物价变动水平相适应,不断健全社保相关待遇标准联动调整机制。按照国家部署要求推动各项待遇标准统一调整、逐年提高,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和失业保险金。

        2020年2月起,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对于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参保单位,还可以申请缓缴3项社会保险费。2022年,实施阶段性缓缴3项社保费政策,惠及全市3.8万家单位,为企业减轻资金压力约153.4亿元。并将阶段性缓缴3项社会保险费的最后补缴期限,由2023年2月底延长至2023年底,进一步纾解企业经营困难。

        为进一步改善企业办事服务体验,本市深化企业开办全流程“一网通办”水平,按照“一数一源、信息共享、一步办理”的原则,自2019年起,陆续将单位社保登记、员工社保增员信息登记、员工社保减员信息登记、员工就业备案、劳动合同信息采集等社保相关业务,纳入全市企业开办“e窗通”平台,使企业在办理登记注册时,即可同步办理相关社保业务,有效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