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华北公司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进行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预计11月底,项目即可冲出地面,全面转入地上施工阶段。”项目负责人张谊亮表示。今年十一假期,中建二局华北公司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项目700余名建设者,奋战施工一线,确保项目按时竣工。

        10月2日,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数百名施工人员正站在深达20余米的基坑中,进行土石方出土及地下主体结构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作业。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项目位于丰台区右安门街道,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包括5栋集办公、商业、会议等功能性单体,是国家重点文化基础项目。张谊亮告诉记者,工期紧是项目面临的最大障碍,自去年12月30日开工后,项目部克服了场地狭小、材料运输难、地下水位高等一系列难题。“目前,中版主楼和还建楼两栋单体已冲出正负零,其他3栋单体,我们将利用十一假期黄金时间,抓紧抢工,预计11月底项目即可全部冲出正负零。”

        从地面朝基坑望去,长达223米、宽约70米的基坑,面积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同时,为抵抗当地丰富的地下水,确保建筑安全,项目部特别引入高标准支护建设工艺,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了94幅高达60余米的地连墙,把整个基坑装进了“保险箱”。

        项目总工李腾告诉记者,地连墙是在基坑四周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建筑物支护、挡土、截水结构,由于其出色的性能指标和高昂的成本造价,让该技术一直位于支护施工工艺金字塔顶端,在北京主城区楼宇建设中极少使用。“目前,业内常规做法是采用桩锚工艺,但项目受制于当地丰富的地下水和透水率极高的砂卵石地质结构,因此我们决定采用高标准地连墙结构,提高防水质量及结构安全性,为实现项目‘三优三零’目标打下坚固基础”。

        “相对于常规地连墙施工,我们本次针对项目具体情况,也进行了全新技术优化。”李腾告诉记者,由于当地地质结构特殊,砂卵石地层渗透系数大,常规配比的泥浆护壁液经常发生漏浆情况,为此,项目部一方面加大泥浆护壁液灌注量,同时联合支护施工单位共同优化泥浆护壁液配比。“泥浆护壁液是由膨润土、纯碱、CMC、清水组成,其中,膨润土主要负责护壁润滑等性能,但如果只是一味加大该材料配比,会影响成孔效率,同时加大沉渣厚度,因此我们经过了数十次实验,才最终找到最佳配比。”

        作为十一期间坚持在施的项目,为保证施工安全,项目还专门对假期期间施工安全进行了专门部署,在要求加强现场巡检的同时,对部分作业内容实行提级管理。张谊亮告诉记者,过去项目部三级动火作业,只需要责任工程师及安全总监审查批准,在假期,我们全部提级为项目经理审批,同时要求每半天对动火作业内容进行一次公示,方便现场管理人员巡视监督。“此外,我们今年还要求项目班子成员,每天进行两次现场巡检,该巡检全部实行台账打卡制度,确保将安全施工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