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西去东来》排练现场 ■企业/供图
四四方方的桌子摆满大厅,用来涮肉的铜锅放在桌子上,喧闹热火的氛围仿佛把人带回百年前那家京城饭店。近日,中国非遗主题史诗话剧《西去东来》在排练厅举行了媒体探班活动。记者在现场看到,全体主创和演员已经投入了紧张有序的排练工作中。探班当日,演员们进行了阶段性成果展示,主演刘佩琦、于明加、杨树林、杨九郎也对各自角色进行了解读和揭秘。
据了解,话剧《西去东来》是为纪念东来顺创立120周年而创作的,讲述了东来顺如何从1903年的一个小摊位,凭借着“品牌、质量和诚信”三大基石,发展为今天全国范围内拥有150多家门店、拥有各方食客信任和拥戴的百年老字号的传奇发展历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对文化发展的要求,话剧《西去东来》以实际行动落实了该要求,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力图浪漫化呈现一部史诗级大戏。
《西去东来》讲述的是东来顺的企业发展故事,以创始人丁德山如何将一个小小的粥铺发展为一个广受食客欢迎的火锅店为脉络展开。剧名是该剧文学顾问、著名编剧刘恒所起,保留了东来顺的“东来”两个字,而且主人公丁德山和丁母又是从东边来到北京的,寓意不忘初心,要记得来时的路;“顺”是顺心、顺意、不顺命的意思。
丁德山这一角色由著名演员刘佩琦饰演,刘佩琦告诉记者:“丁德山自幼就是有做生意天赋的人,与此同时,他也是个有自己‘生意经’忠厚待人的人,话剧里有很多情节可以展现他的性格和成长,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饱满,层次丰富。”
北京人艺优秀演员于明加饰演的是丁德山的妻子马悦莲。话剧《西去东来》是一部男人戏,虽然于明加作为剧中的女一号,但相较而言戏量并不大,于明加说:“从我的角度来说,戏不多也要让观众记住这个角色,在每场戏中演出角色鲜明的个性。”
马悦莲在话剧《西去东来》中也有“搞事业”的一面,是她研制了东来顺的特色菜品——糖蒜。腌好的糖蒜呈琥珀色半透明状,口感酸甜脆爽,蒜从辛辣到甘甜的过程,要经过复杂的工艺,“用天亮之前没被太阳照过的蒜,放进坛子里,先放盐杀,再放糖腌,用石头压,在地上滚。就这么熬着,坚持下来,就总会有甜的那天。”糖蒜的研制在东来顺的发展史上是一件真实事件,在话剧《西去东来》里移植到了马悦莲身上,这也符合她作为女主人的身份,也是她在纷乱时代寻求的一份安全感。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和于明加的演绎,马悦莲定会是舞台上的一抹亮色。
杨树林和杨九郎对舞台并不陌生,他们一个是知名的二人转演员,一个是广受喜爱的相声演员,虽然艺术门类不同,但在表演上殊途同归。在话剧《西去东来》中,杨树林扮演的是假溥仪,“一个受了刺激,假扮溥仪去东来顺蹭吃蹭喝的人”,他这样介绍自己的角色。杨九郎饰演的角色叫关三,“一个社会边缘人物,玩儿命想扎到社会中央,投机取巧,利用一些不太正规的手段去获取钱财的一个市井无赖”,这是杨九郎心目中的关三。据透露,整部剧中并没有点明这两个角色的结局,但他们确实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
在表演上,两位演员也并没有以习惯和擅长的抖包袱的方式去诠释角色,而是融入整体的风格和节奏中。“配合导演的调度,配合导演对整个作品的着色。”杨九郎说。
杨树林也是非常有个人色彩的演员,他认为个性特征和服从于集体创作并不冲突,他说:“我们都是演员,无论接触哪个角色,是拍影视剧还是演话剧,去理解和感受每一个角色,按照人物个性去演绎就行了。”
聚焦个体人物,描摹群像图景。除了以上人物外,话剧《西去东来》中还有众多角色,御厨、太监、宫女、先生、学生、伙计……大大小小近50个角色在东来顺相遇,有的人有一两句台词,有的人甚至不发一言,但无一例外的精彩与“有戏”,可以说这是一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戏。同时,它“高扬着时代性”,时间跨度从1912年到2023年,是一部反映时代与历史进程的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