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一隅                                                    ■首钢新闻中心/供图

        从国家级探月工程项目落地,到多家航空航天智能智造企业进驻,再到国家知名高等院校航天产业实验平台的推出,首钢园区只用了2年时间。预计到今年年底,园区内围绕国际化、开放型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民用航空航天领域产业企业入驻10余家,办公面积将超过6万平方米,成为首钢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靓丽成果。

        2021年至2023年,“载人航天”连续3年出现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而“探月”也是频繁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航天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北京已初步形成“南箭北星”产业格局,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等,做强“北星”。

        首钢园的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并非一蹴而就,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商中心副主任苗芳介绍,“首钢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推动在符合北京市整体航天产业布局基础上的差异化策略,经过2年的发展,取得了如今的成果。”

        首钢集团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园区“科技+”发展的核心主导产业之一,园区航空航天产业布局进入快车道。随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八院云箭(北京)航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落地园区,如今,首钢园制氧创新中心、金安科幻广场、六工汇、首特钢等项目已汇聚了诸多行业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航空航天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首钢园区北区5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中,航空航天产业相关企业及配套服务空间占比10%左右。“我们正在积极对接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预计到2023年底,园区内涉及航天产业的项目将超过6万平方米。”苗芳说。

        针对产业发展实际,首钢集团深入研究相关政策,确定围绕国际化、开放型技术的相关企业进行布局,初步建立起从前端科研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航空航天领域产业雏形,为中国航天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研发领域,首钢园区聚集起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实体产业项目中,航天科工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八院云箭(北京)航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京长峰科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则围绕人工智能和体系、火箭、卫星、空间安全与运输、红外探测与成像等领域开展实体化研究。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北京理工亘舒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的科研团队紧密协作,围绕精研空间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工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前景,打造以“产学研用”为目标的协同创新平台。

        在终端市场方面,园区现有的北京科比特天目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工业级无人机产品,将依托园区的民用航天产业发展获得全新的发展契机。北京威睛光学技术有限公司的自由曲面镜头、计算成像芯片、无焦点相机等核心产品更是可以借助园区民用航天产业得到更广泛验证与应用。北京中电天工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打造的三维仿真数字孪生场景,可应用于航天相关虚拟场景培训、远程虚拟操控辅助作业等各类工业场景之中,促进园区民用航天产业发展。

        打造民用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地的首钢园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诸多服务。比如,园区推出定制化“交钥匙”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舒适的办公和宜居环境;针对大型企业在属地对接方面的需求,园区协助企业搭建“一站式”对接市区两级政府的桥梁,帮助其获得更多支持;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题,园区协调组织产业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为其解决发展困难。

        此外,首钢园区企业还可以获得园区提供的福利包,包含了在园区内开展会议、展览等商务活动支持,以及酒店、消费等优惠,让企业在园区舒适办公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的生活服务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