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煜童(左三)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从对清水混凝土一知半解,到能够辅导一名硕士研究生完成该领域的SCI论文,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清水混凝土技术负责人孟煜童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
这5年,对孟煜童来说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1992年出生的他,如今已经是行业内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成为企业在该领域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份作业指导书
2017年,内蒙古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孟煜童来到北京建工三建公司。“干结构、搞项目、盯现场”似乎孟煜童的职业生涯已经确定了。
从业前两年,因为在工程上对技术管理的思路清晰,同时自身注重科研和技术创新,孟煜童不仅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还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对于毕业两年的新人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得到了公司负责人的关注。
2019年,建工三建公司将发展清水混凝土作为企业“十四五”重要的战略方向。孟煜童也因其在技术专业和管理上的突出表现被公司派到厦门某项目从事清水混凝土研究。
“由于清水混凝土后期不做外装饰,拼缝和螺栓孔便是墙面的装饰效果,不仅要横平竖直,甚至要大小粗细一致。”孟煜童说。
作为“清水菜鸟赛季”,孟煜童依靠自己善于钻研和总结提炼的能力,跟着师傅泡在施工现场,将每一个环节的步骤和要求都详细记录,回去后自己梳理总结,特别是针对弧形清水混凝土的整体形态控制,全国首次应用数控机床加工模板等工艺工序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总结,最终形成了建工三建公司首份清水混凝土工艺作业指导书。
“这本书就是清水混凝土的操作手册,从选料、模板加工、误差控制、异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实现让非专业人员也能看懂,更能上手。”孟煜童说。
一篇SCI论文
2021年,孟煜童来到海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项目主持清水混凝土施工。海南大学主动找公司开展科研合作,双方联合承担了在海南省科技厅立项的省部级科研课题。
其间,海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也参与了课题的相关研究,其研究方向正是滨海气候条件下如何提高清水混凝土结构质量。经过校方牵线搭桥,孟煜童成为这名学生的编外导师,全程对他进行辅导。
孟煜童针对该学生在论文研究中的难题进行解答。比如在制作观感试块时,面对气泡较多的问题,孟煜童提供改进措施,帮助该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保证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当看到该学生针对混凝土配合比列出的100多组数据时,孟煜童更是直接指出其问题所在。孟煜童指导该学生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了更有参考价值的16组数据,还帮学生制作了清水混凝土试块模具,为该学生按时完成论文提供了保证。
最终该学生的论文因研究方式具有延展性,换一个研究环境,就可以得到适合那个环境的配合比的广泛性,成功发表在国外的《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杂志,该杂志位于SCI(科学引文索引)一区。进入SCI一区相当于一种认证,说明论文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成果准确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检索和引用。
一套全自动装备
在北京标志性工程——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也有孟煜童的身影。
该项目的清水混凝土模板加工应用了数控机床,将模板加工精度由人工的几毫米提高到了0.1毫米以内。但这只实现了一个环节的自动化,上料、封边、拼装模板单元3个环节仍需人工进行。
如今的孟煜童正在推进清水混凝土模板加工的全自动化。而以浙江绍兴新昌某项目为依托,清水混凝土模板的全自动化加工正在成为现实。上料机上料、数控机床加工、封边机闭水封边、龙骨机拼装——这4个环节形成了流水线,最终生产出用于现场支模的清水混凝土模板单元,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
目前,整套流程的技术已经成熟,上料机和数控机床已经在实际使用,封边机和龙骨机正在厂家组装。预计到今年秋天时,清水混凝土模板将真正实现全自动化加工。“如果说工人体育场项目我们实现了提高加工效率18倍的纪录,那么这套全自动化设备投用后,保守估计加工效率可以比工人体育场项目再提高1倍。”孟煜童说。
从事清水混凝土技术管理工作近5年来,他参与了福建、海南、北京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编制了企业内部《清水混凝土施工指导书》,参编了福建省清水混凝土施工规范,获评一项海南省级工法,取得16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