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集团工人在施工现场认真工作 ■记者 董一鸣/摄
东西长300米,南北最宽30米,最窄13米……这便是位于前门大栅栏C3地块商服项目(以下统称“北京坊二期”)的用地情况。
即便经历了人民大会堂改造和中央团校施工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面对这种作业环境,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杜晓龙带领的团队依然认真面对。
廊房头条成唯一生命线
“14米的坑并不深,11万立方米的土方量也不算大,但是从去年8月开工至今,这个基坑才算是基本完成,这个看似不大的坑隐藏的秘密绝不是数据上这么简单。”杜晓龙说。
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陈永福更是为了这个坑绞尽脑汁。护坡桩、预应力锚杆、钢支撑、止水帷幕、疏干井等项目几乎使用了目前常见的所有基础支护、降水体系。
北京坊二期与已投用的北京坊一期只隔着廊房头条胡同,用杜晓龙的话说,南北相邻的一街之隔却成了整个二期项目的“生命线”。
“我们项目南侧为门市林立的廊房二条胡同,西侧为煤市街,东侧为珠宝市街,可以说这3个方向连1米的可拓展空间都没有,所有的项目建设材料进出全部依靠廊房头条来保证。”杜晓龙说。
施工开始前,项目部针对现场情况进行策划准备,特别是针对廊房头条的现状,明确了所有钢筋全部采用外加工后,以成品形式进入现场,由工人直接上手拼装,同时每天进多少材料、什么时候进、谁先谁后等问题全部细化到以10分钟为节点计算,为此项目派出了两名专职人员负责运输车辆与社会车辆、行人的交通引导,保证最大运输效率。
项目地理位置特殊,做好周边居民的工作更加重要。“我们在开工前通过与街道对接,对涉及施工扰民的140余户居民分别进行了走访,针对不同诉求确定了‘一户一档’,平日经常走动了解情况,帮助居民解决家中修修补补的问题,更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杜晓龙说。
钢管支撑用在房建领域
来到施工现场,一根根橘黄色的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环抱的钢管支撑,横撑起基坑。
钢支撑体系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这种支撑体系原本多用于地铁施工领域,在我们这个项目应用是因为所在地周边的环境复杂,变形控制要求高,这种方式能够确保施工安全,不过我们也并非拿来就用,许多因地制宜的方法也体现了创新思维。”陈永福说。
原本等距排列的钢支撑在这里也变成了间距不一,陈永福说:“由于场地有限,我们开挖土方只能从项目自东向西退着出,钢管之间过宽的话无法起到支撑作用,太窄的话挖掘设备又无法作业,我们就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差异化间距。”
项目部还创新了一种挖掘方式,按照作业方案,钢管支撑安装后由于空间有限,原本的大挖掘机就要“1大变3小”。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增加了设备数量,同时挖掘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为此项目技术团队在东侧安装钢管支撑前在中间部位下挖约2.5米深的一个“碗”型的空腔,将挖掘机放进去后再封上钢管柱,这样大挖掘机如同在笼子里作业,实现了地下挖土与地上支撑体系互不影响,整体出土效率比3台小挖掘机提高了30%。
多措并举构建地下安全网
钢支撑只是项目诸多支撑体的一个代表,陈永福表示,由于项目地处前门大街附近,周边每个方向都能找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建筑,同时施工场地距离周边的平房和商业最近处也就三四米的距离,单一的支撑体系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只有多种支撑组合才能对周边扰动降到最低。
在采取多种支撑体系应用的同时,项目部也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作业方案。比如地下结构最初设计方案使用了两种锚杆支护方式,不仅需要两种机械支撑,交叉作业也会相互影响,经过施工团队的方案优化,通过增大直径和插入深度,将两类锚杆变成一种,这种方式施工效率提高约10%。而在18根格构柱的施工中,技术人员将最初的设计位置进行优化,让其避开电梯坑和集水坑位置,减少了下挖深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起重设备选型时,团队也经历了多次研讨,最初的龙门吊面对多变的基坑宽度会带来巨大的施工成本而被舍弃,而塔吊结合龙门吊的方案又因为相互干扰而无法实施,最终项目采用了3台塔吊自东向西的施工方案,并通过优化将其中1台塔吊的基础放在了基坑外的区域,减少了对作业面的影响,再次提高了效率。
目前该项目东区部分已经实现了跃出地面,考虑到周边环境不具备素土回填夯实的可能,项目部选用了流态固化土作为回填材料,这种材料只需要浇筑到建筑边缘合基坑之间缝隙,可以自行凝固并形成强度,解决了项目回填夯实的难题。
随着土方工程与主体结构的同步实施,项目的进度计划也稳步推进,特别是在东区和西区将与未来北京坊一期在地下二层进行联通,实现北京坊商业区的一体化运营,预计明年4月底项目可以实现竣工验收,确保按时投入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