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集体农庄红星农业科技园的麦田里,收割机在穿梭                 ■记者 周宇杰/摄

        “三夏”农忙时节,首农食品集团南郊农场所属红星集体农庄红星农业科技园的麦田里,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两台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绘就美丽的收获风景。金黄色的麦粒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3台运输车不时往返于田间与仓库间。

        6月18日9时,随着炽热阳光的照射,小麦逐渐脱去潮气。富有经验的农场种植工人手掐麦粒说:“最近几天持续高温,促进了小麦的成熟,脱水比较快,水分刚刚好,不用晾晒就可以入仓。”

        调整好割台的收割机,徐徐启动,穿行在麦田里,扬起的阵阵麦屑飘着麦香。连日里艳阳高照,土地很干燥,麦秆也变得脆生。收割机的割台将麦子切断,收进机器,脱粒,将秸秆粉碎倾泻在麦茬上。

        红星集体农庄的职工戴着草帽,手持镰刀,将收割机收割不到的边边角角的麦子用镰刀割断收拢,抛放在未收割的麦子上,等待收割机将其一并收进机器的谷仓内。大伙边干边说着麦收的情况,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勾勒出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今年种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历经10余年培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886’,共计770余亩,现在全部进入成熟期。眼前这片170亩的小麦收割完成后,将结束今年的麦收,这片小麦田接下来将种上玉米。”南郊农场农管公司副总经理韩贵成介绍说,截至目前统计,今年小麦最高亩产达到了1200斤。

        红星集体农庄近年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农业核心不动摇,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此外,红星集体农庄今年小麦的丰收还得益于优质的品种,科学的种植管理。从小麦的种植到收获期间,密切关注持续阴雨天气,强化预警预报,提高小麦科学管理水平。在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的高发期,及时跟踪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在植保作业中,通过加入调节剂和叶面肥,有效预防小麦后期干热风、病虫害,保障小麦在灌浆期增粒重、夺高产。

        俗话说,“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在仓里才牢靠”。“我们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抓住晴好天气,组织力量,密切配合,千方百计加快工作进度,抢在降雨天气之前结束麦收工作,保证颗粒归仓。”韩贵成说,收获后的优质小麦未来主要面向红星集体农庄会员销售,新品种小麦磨粉后比较筋道,适合做面包、水饺和面条等。

        据了解,红星集体农庄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北京最早的集体农庄,是首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如今的红星集体农庄,是首农食品集团旗下南郊农场打造的都市型农业重点项目之一。

        从曾经麦浪滚滚,一眼望不到边的十几万亩麦田到如今的精品化种植,红星集体农庄不断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将农业产业做细、做精、做优,与文旅产业、林业充分融合,以科技赋能,以旅游带动,将红色文化之魂和绿色生态之本有机融合,拓展农业的宽度,成为大兴区重点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区。

        “我们将红星集体农庄品牌化经营,从种植到加工,从配送中心到生鲜超市,构建产业闭环,打造优质果蔬种植基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以优质的农副产品供应服务首都市民。同时,融合农业科技、农耕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打造‘农业+文旅’‘农业+教育’‘农业+休闲’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南郊农场农管公司党总支书记王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