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安装雁翎小学项目建筑外幕墙铝板                           ■记者 董一鸣/摄

        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县城东北部的一个工地内,几名工人正在吊篮内安装建筑外幕墙铝板。该工地名为雁翎小学项目部,由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施工,建成后可容纳1200名学生就读。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内外装修阶段,预计今年6月底实现竣工,9月具备开学条件。

        雁翎小学项目规划为6轨制36班小学,建设内容包括2座4层的主教学楼、1座4层的行政艺术楼、1座2层的综合运动馆以及连廊等,建成后将覆盖安新县城西北片区生活圈,实现10分钟进小学,极大地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

        作为一个新生的学校,项目经理张鹏介绍,其诸多设计理念在雄安新区都独具特色。雁翎小学的名字来自于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的水上雁翎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灵感;学校内部4座单体建筑造型圆润多变,寓意白洋淀上的岛屿;建筑之间通过波浪形连廊联通,寓意水波荡漾;在一层还将设置红色主题的文化墙,展示地区深厚的红色基因。

        除丰富的设计理念外,工程的诸多特色在雄安新区也是首屈一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全地下接驳系统。张鹏介绍,该项目设计了地下车库,除了停放学校教职员工车辆外,还将作为社会停车场开放,停车场内部设计了接驳系统。“学生上下学期间容易造成道路拥堵,在该项目设计中团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接送孩子的车辆全部引导入地下,并在车库内设置接驳区,学生随下随走,随接随走,将有效缓解地面交通的通行压力。”

        为确保实现接驳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该项目还设计了智慧运营系统,并将其作为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家长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学生是否下课并抵达接送区,来确定自己接孩子的时间。

        除了智慧接送系统外,项目使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等绿色建筑标配,以及能源监控、节能门窗等绿色技术。此外,海绵城市所需的下沉庭院、透水路面等技术也在项目上全面应用。丰富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智慧系统,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在雄安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绿色教育设施。

        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该项目团队针对地下水丰富的特点,通过2040根抗拔桩拉住建筑结构,还向地下打入1700多根碎石桩,与地下土层形成更加稳固的地层结构,同时在建筑内部埋入178个隔震支座,提高项目的抗震性能,并依托BIM技术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可视化。诸多措施的加入为工程高质量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该项目的内外装工作正在同步展开,外围的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也在加紧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