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建筑·好设计”主题沙龙日前在北京建院院士书屋成功举办。本次主题沙龙为院士书屋挂牌后第一次举办的学术活动,也是北京建院院士书屋系列文化活动的第一期。座谈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院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北京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该活动由《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主编金磊主持。

        院士书屋位于北京建院礼士书房内,定位为马国馨院士的作品展示空间,展示其经典设计作品、著作,以及他在绘画、音乐、篆刻、书法等方面的造诣,向大家呈现一个更全面、立体的建筑大师。

        活动开始,金磊首先列举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有关设计地位、作用的文章和报告,由此说明我国一向重视科学技术的现代性、设计工作在基本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反对设计中的保守落后思想和教条主义,并多次强调设计创新、设计改革的重要性。随后,3位嘉宾依次发言、交流。

        徐全胜指出,好建筑需要好设计,好设计的设计方法也是被技术所支撑的。在现代,建筑的功能物质性逐渐演变成科技属性,通过建筑设计这一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协同和集成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材料、技术、设备等。单霁翔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到2005年开始的两大文化工程:中华文明探源、指南针计划,后者目的在于挖掘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及现代应用。他详细讲述了陶瓷、丝绸(蚕丝)、水密隔舱等传统技术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并指出,科学技术紧跟新时代发展,不断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建筑领域的传统技术应用也应如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极大的挖掘潜力,技术与设计的结合必将带来新的发展。

        马国馨则认为,好建筑好设计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住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最困难的一个类别。马国馨回忆了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前三门住宅视察的情形,谈到了对门锁、暖气片、层高、面积等细节的考量。由此,他再次强调了好建筑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既需要很好的调查研究、运用好的技术,也要重视售后和维修管理。

        从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到T2和T3航站楼,再到大兴机场,北京建院深度参与首都机场的建设与发展。马国馨回忆了他参与的T2航站楼项目的一些特殊设计,例如,特地控制的高度,不做玻璃幕墙而做可以打开的窗户等。非典期间航站楼空气流通良好,得益于一开始设计师对防灾和突发事件的重视。

        在讲述大兴机场的设计过程中,徐全胜表示,大兴机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选址工作在上个世纪就开始进行,经过多次的论证和调整,才确定了现在的场址。2010年进行了规划招标,确定了中央航站区和多跑道的格局。2011年继续进行了建筑方案招标,选中了现在五指廊放射的构型,使得旅客步行距离最优。之后又做了造型设计,航站楼才形成现在的面貌。2015年施工图设计开始后,对之前的成果进行了承接,并根据新的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包括对节能、绿色、智能化、公共艺术等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预留。施工期间,设计团队始终在现场,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并持续优化设计。可以说,分层次决策加持续的优化,才最终实现了这一作品。

        据了解,北京建院作为国内建筑设计头部企业,秉持着建筑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院士书屋这一地点推出系列文化活动,由马国馨院士领衔,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好建筑·好设计”这一主题,结合首都规划建设发展,多维度深入浅出探讨中国与北京需要的、最鲜活的好设计,为“中国建造”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前瞻性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