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现场 ■企业/供图
日前,随着最后一根桩柱入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1标段II区桩基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作为施工方,京能集团所属京能地质积极创新施工工艺和设备,率先在盖挖逆作法桩柱一体化工程中采用钢管柱先插法安装工艺(TFA),将工期缩短至108天,钢管柱精度控制在1‰,实现了桩柱的快速、高精度安装。
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西靠北京北运河河岸,东邻东六环,处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交汇处,规划总用地范围约61公顷,是“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北京10大铁路门户枢纽之一、北京唯一连接两大国际机场的铁路综合枢纽,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连接京津冀和城市中心区的换乘枢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每天可为单向47万人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智慧的公交出行。
据京能地质项目负责人王兆辉介绍,该工程属于超深超大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难、工程风险高,周边环境复杂、道路交错,重要管线密布,作业空间有限。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为确保安全高效施工,选择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其中,桩基钢管柱直径为1米,桩孔深达70米。
“较之于明挖施工从底板到顶板的顺序施工,盖挖逆作法要先将顶板完成再施工中板,最后将底板完成。”王兆辉举例说,“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通过预先在施工区域浇筑上层楼板,在满足重型设备平稳行进、作业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作业空间。”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1标段II区桩基工程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巨型履带吊把近十几层楼高的钢筋笼吊起,精准无误地将其缓慢放入70米深的桩孔中,让人心生震撼。在长约271米、宽约153米的基坑盖挖法施工范围内,数十台大型旋挖钻机、履带吊、铲车和钩机有序运转。直径2米的钢筋笼是桩基的基础部分,会永久浇筑在地下,这根直径1米的厚壁钢管柱,它在地下与钢筋笼垂直搭接4米后,在内部浇筑高标号混凝土。后期建设中,将作为永久性立柱,重新呈现在高达几十米的地下空间,支撑起这座宏大建筑。
盖挖逆作施工带来极大便利度的同时,也给施工带来了难题:钢管柱垂直度偏差不能超过1‰。项目团队采用了钢管柱先插法安装工艺(TFA),保证精准度的同时,也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和同类型工程相比,工期缩短了近一半。
如何进一步保证精准度?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钢管柱调垂技术和装置,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双重加持。据悉,钢管柱垂直度监测技术采用高精度传感器(精度1度/1000)与数显设备组成,通过无线连接,实时监测钢管柱垂直度,并随时调整钢管柱姿态。
在一台写有“京能智造”的方形设备前,王兆辉自豪地说:“这台设备可是京能地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设备,也是行业内的首创,近期已经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设备集无线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以及液压纠偏系统为一体,用于大型轨道交通枢纽、暗挖地铁以及大型商业建筑等使用盖挖逆作法施工时钢管柱高精度防偏纠偏。使用这台设备和先插法高精度安装工艺(TFA),可以通过自动化、可视化的操作,确保钢管柱的快速高精度安装,而且偏差不超过1‰。这次也是设备首次亮相北京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承接城际高铁、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等枢纽功能,在行业内进行推广。
108天的施工过程中,京能地质团队共完成了抗拔桩施工295根,逆作桩施工197根,为主体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任务重、要求高、工期紧,压力还是非常大的。”王兆辉坦言。施工开展以来,大家拧成一股绳,切磋技术、研究方案、深入现场,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工作默契的团队。“建设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每个人都责任重大,我们责无旁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