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改造,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游客见面。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琉璃之乡。2月24日,村内拥有760年历史的皇家琉璃窑火重燃,由老窑厂改造而成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外亮相。园区将恢复古法琉璃烧制技艺,保护非遗传承,为故宫等古建筑修缮提供琉璃制品。
窑火重燃传承非遗技艺
“等了10年,在有生之年看到琉璃烧制技艺传下去了,我很激动也很欣慰!”国家级非遗琉璃烧制技艺北京市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看着窑火重燃,难掩激动之情。
2013年,北京市琉璃制品厂因环保受限、市场收窄等原因而停产,窑火一度熄灭。“干了一辈子琉璃烧制,骨子里喜欢这门手艺,我不能放下琉璃。”早在1993年,赵长安就和琉璃结缘,来到了北京市琉璃制品厂工作。他曾参与故宫大修工程的琉璃烧制工作,太和殿垂脊上的10个走兽便是他在老窑中依照古法技艺烧制而成的。
“烧得最好的琉璃,应该是敲之有声、断面无孔,成大型而不开裂,质地圆润,颜色鲜艳,清澈见底……”讲起古法技艺,赵长安如数家珍。
现如今,琉璃瓦不再是皇家专属,而琉璃渠村的琉璃窑厂仍保留精湛的制作技艺。赵长安介绍,每一件琉璃构件都要经过两次烧制,琉璃构件要经原料粉碎、配料、炼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烧、施釉、釉烧、出窑检验等20多道工序,全程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十分讲究。
原来的老厂房被改造成景观,游客可了解各种年代的琉璃制造方法。
在老厂房改造的民宿酒店,工作人员正在给游客讲解老厂的历史。
老窑厂库存的一些产品成了园区内重要的装饰。
“老窑烧新瓦”供应故宫修缮
“故宫的维修、学术研究、古建筑修缮的技艺等,都是需要实操基地来解决的难题。因此生产单位、地域政府机构和故宫博物院共同联手,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尤为重要。”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
琉璃烧制技艺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品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包括琉璃瓦、脊兽、雕花琉璃砖等,通常用于宫殿、坛庙、宝塔等重要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同时,古窑的恢复也为故宫提供一些特殊的琉璃构件,对于故宫修缮起到重要支撑。
“天然气烧出来的釉过亮,光泽不够润。古法烧制可以保证外观和过去的琉璃瓦更接近,同时也更能体现老师傅的技艺。”赵长安说。
“老窑烧新瓦”,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北京第一个保留生产功能的非遗主题园区,为了再现古法烧制技艺,园区恢复了一口素烧倒焰窑,复建了一口釉烧倒焰窑,继续为故宫烧制琉璃精品。为了保证绿色排放,两口窑加装一套污染物处理设施,烧制排放的气体通过脱硫、脱焦、除尘、脱硝等一系列流程后,最终排放气体完全达到排放标准。
园区内的琉璃博物馆向参观的游客展示精品琉璃。
园区的师傅们正在制作琉璃文创产品。
一些老窑被改造成了展示区域,还原了制作过程。
琉璃重生带动产业升级
“整个园区可以说是一座博物馆,处处可以见到官式琉璃的展示。”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于海燕介绍,园区内保留了多个传统的拱券式倒焰窑,窑内一坯一坯瓦件成排码放,还原了烧窑前古法装窑的流程。
此次创意产业园的改造升级,为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了留住老手艺、保障古法琉璃烧制技艺传承和研究,园区请回了掌握官式琉璃烧制技艺吻作、釉作、窑作师傅及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采用老师傅带新徒弟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体验琉璃烧制技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技艺。
除了恢复和传承古法烧制技艺,结合城市更新相关政策要求,周边的老厂房也得到改造。“我们通过琉璃重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园区里设置琉璃生产参观路线、琉璃博物馆、琉璃文化体验区、琉璃文创工作室、琉璃主题民宿区等,打造集琉璃保护性生产、体验式旅游、文化创意办公等于一体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传承古法琉璃技艺的同时,丰富首都文化生活。”于海燕说。
■本文摄影 记者 董一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