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二期(西区)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二期(西区)项目现场,数百名工人正在施工作业面上紧张忙碌。站在平台上俯瞰整个工程,北京城建北方集团项目经理刘立新思索着。当前,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二期(西区)项目加快复工复产进度,到今年4月中旬,混凝土主体结构将实现全面封顶。

        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二期(西区)项目位于海淀区温泉镇东部,总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规模约10.4万平方米,是温泉镇精心打造的一个“多元、开放、交融的社交型”园区,园区总体功能布局涵盖了生态办公、智能公寓和高端商业,提供了多样配套服务功能,其外观设计成白色铝板围绕的建筑,而建筑群则为高低错台设计,宛如一座座山峰,故而称其为“白云绕山”。该项目也被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2020年、2021年北京市重点工程”。

        2022年3月18日项目正式进场作业,面对的首个难题就是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们所在的温泉镇听名字就知道这里的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而我们所在的场地原来更是用作种植莲藕的塘坑。”刘立新说。

        这种地质条件带来的地下9米深处出现了大量的淤泥,整个基坑中有一半都是淤泥,而与泥相伴的还有两道滞水层,这种地层如同海绵一样,存有大量积水,开挖后会不断往外溢水,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开挖换填!面对地层带来的挑战,项目果断采取措施,首先在基坑周圈打入止水帷幕墙,确保外面的水进不来,再将淤泥层和滞水层全部挖走换填。由于基坑中部预留了一座“孤岛”用于后期绿化,项目部采取横向打入锚杆和纵向打入桩基的方式为“孤岛”编织一根钢筋铁骨撑住地层,确保预留区域的积水不渗漏,让地层结构更紧实。

        考虑到地下水将与建筑共生的现状,项目部在抗浮和防水体系上也是极为关注。首先向地下打入抗浮锚杆,并将最初设计的11米长的锚杆又加长1.5米,确保锚杆在地下如同树根一样能够更好地拉住建筑,随后在锚杆外露的桩头部位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防水材料进行涂刷或粘接,确保水不从这些细枝末节流入建筑内部。

        进入到主体结构施工后,项目部通过设置QC小组对技术难点进行攻关,提升建设品质。如针对梁柱节点不同标号混凝土浇筑互不侵扰的问题,项目经过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了一种蓝色的充气棒来进行阻隔,“工程一般会采用挡上一块模板的方式来分割梁与柱的混凝土,这样封堵不严容易让标号低的混凝土混入标号高的混凝土中,造成后期验收不合格。”刘立新说。这种充气棒既有柔软的特性,同时插入钢筋之间其软度可以填充钢筋缝隙,阻断不同标号混凝土之间的互融。此外其具备一定硬度,可以保证浇筑后的混凝土观感和品质,而在浇筑达到混凝土初凝后,充气棒还可以放气后取出进行多次利用,综合效率和成本低于普通做法。

        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主体结构最后冲刺阶段,为了确保工程在高效作业的同时保障安全,项目部引入了诸多科技手段,首先是BIM技术对施工进行直观辅助,减少返工情况发生;针对卸料平台引入的智能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对卸料量进行称量,对超重情况报警并时时回传到管理人员手机上,保证施工材料使用安全;由于项目占地面积大,设置的6台塔吊之间存在碰撞隐患,项目部安装了防碰撞系统,确保塔吊作业时的安全有序。

        “建筑造型‘白云绕山’的理念,主要依靠幕墙来整体实现。针对1.3万个幕墙单元有大约1万种型号的实际情况,我们联合相关厂家进行提前深化,把工作做在前面,为后期施工抢出时间,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雕琢出最佳效果的‘白云绕山’。”刘立新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