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后的新空调为乘客送清凉          ■企业/供图

        “早晚高峰时期尤其热,等车的工夫就会出一身汗,现在好多了。”这个夏天,京港地铁4号线西直门站更新空调系统,带给乘客更多清凉。此次改造是对车站空调系统的整体更新,拆除了站厅、站台原有的所有空调设备,共计安装55套新空调设备。此次改造,京港地铁人利用每晚地铁停运后的3个小时“天窗点”进行施工。目前站厅空调已改造完成,站台空调仍在加紧改造中,预计8月底可投入使用。

        “大块头”需大智慧

        “为了提高4号线西直门站的车站环境舒适度,此次改造拆除了站厅、站台原有的所有空调设备,共计安装55套新的空调设备。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也针对不同的难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京港地铁机电项目经理张艳华说。

        “车站内施工受到很大限制,本身施工条件不好。”张艳华说,4号线西直门站与2号线西直门站于20世纪70年代同时建成,建成时间较早,相关图纸等资料较少。在施工过程中,改造团队面临极大挑战。其中,空调系统改造施工受限较大。施工过程中,京港地铁曾在拆除吊顶时发现位于2号线轨道下方有一道承重横梁。为解决安装位置与轨道结构横梁冲突的问题,京港地铁调整平台安装方式,通过降低高度并提高焊接标准解决了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安装的空调体积庞大,位于站台层顶部,距离地面约有6~7米的高度。相比之下,站台面积则略为狭小。改造采用的新空调机组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头”,每套机组重达300余公斤、体积约5立方米。这些空调机组需要安装在车站顶部,需要搭建承载空调设备的钢结构平台。既然空调机组是“大块头”,那么起承载作用的平台体积自然不会小。“钢结构平台长7米,宽5米,为了让它们进站,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张艳华说,为不影响地铁运营及乘客出行,保证乘客安全,京港地铁协调各专业,让钢结构平台“坐上”平时运送钢轨的轨道车抵达车站,从站台安全门处进入车站。为确保设备设施安全,施工人员还在运输钢结构及空调机组时为安全门加装了防护措施。最终,用了一个晚上将两套钢结构平台安全运送进车站。

施工团队利用“天窗点”抓紧改造         ■企业/供图

        优化施工抢时间

        白天,地铁要在线上运营,只有晚上地铁停止运营后,施工团队才能在有限的“天窗点”内争分夺秒展开施工。“这也是为了不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将施工对乘客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乘客在改造期间安全、顺畅出行。”张艳华说,4号线及大兴线运营时间长,每天夜间施工仅有3小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不但要进行施工,还要做好施工前的搭建、准备及施工后的清理工作。“这次站台层顶层施工需要搭建脚手架,搭建和拆除脚手架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施工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提前现场踏勘,施工前优化施工方案及流程,施工中严格监控,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节约了时间。”

        此外,因为此次改造处于疫情期间,施工期间人员、物料的到场时间均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只能不断优化方案,做好方案策划、施工计划申报、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及工序,整合可以同步进行的步骤,提高工作效率。

        安全标准不降

        施工要进行,安全标准更不能降。此次空调系统更新改造施工中,有两个钢结构平台需要搭建在西直门2号线与4号线十字换乘区域上方,这里人流密集,且位于下行电扶梯出口上方,是运营的关键部位。如果搭建一般的整体龙门架,就需要停用换乘通道,直接影响乘客出行。京港地铁精心设计防护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通过逐个安装平台且增加防护等措施,减小对乘客的影响。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及难度,但确保了整个施工期间乘客安全、顺畅出行。

        设备安全方面,地铁有照明设施、导向牌、显示器等,这些设备的电源线都藏在吊顶里,施工中要架设钢结构平台、安装空调设备,要重新捋顺各类线缆,确保各种设备的安全。张艳华举例说,施工中整个空调系统需要设置风道,风道需要宽高各40厘米的空间。“我们拆开站台的吊顶时发现内部空间不开阔,有很多电缆管线及吊装龙骨支架,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将风道设计为曲线式的,确保空调系统的整体运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