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升科技园3期项目现场,工人在作业面进行焊接施工                ■记者 董一鸣/摄

        在位于地铁15号线北沙滩站北侧的海淀区中关村东升科技园3期自持地块集体产业用房项目现场,几名工人分散在9层作业面上进行着焊接施工。半空中焊花飞溅,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对北京建工三建公司项目经理李维震来说,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于2022年4月进场开始施工,克服了诸多难题。如今,工程建设各项进度计划全面完成,部分区域超额完成任务。2023年,我们要确保全面完成既定任务目标。”李维震说。

        该项目是北京市100个重点项目之一,总建筑面积约25.48万平方米,旨在将腾退空间打造成集写字楼、商超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园区,工程建成将进一步聚焦创新要素,吸引大批高精尖产业入驻,对构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维震说:“目前,我们现场还有大约600名建设者,地上钢结构施工最高已达到12层,施工计划持续到春节前。”

        项目用地原为灯具城和建材市场,按照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该地块如今已被现代化的钢结构建筑占用。从效果图上看,整个工程由3栋连通单体自北向南排列,南侧距离既有地铁15号线最近处不足20米。“这个距离已经低于地铁运行的安全施工间距,我们需要在基础施工时进行特殊处理。”项目技术主管王茂同说。

        为了确保南侧施工绝对安全,项目不仅在基础处理时,通过向地下埋设双排桩的形式,对临近地铁部分地层进行强化加固,确保基础开挖施工时对地铁的扰动最低,同时,缩短向土层中打入用来支撑基坑边缘的锚杆长度,并加密锚杆的数量,在土层中形成一套网状加固系统。施工前,项目部还在地铁站区和轨道周边埋入监测点,确保施工中对地层扰动数据检测的时时掌控。

        对项目而言,另一个难题便是基础施工中的桩。根据设计方案,作为建筑根部的桩采取独立基础,“也就是在桩上打出一个平台来提高建筑的承载能力,这种做法可以在减少1/3材料用量的前提下实现同等稳固效果。”李维震说。

        可随之而来的便是基础部分出现的大大小小几百个深浅不一的坑,王茂同说:“用大坑套小坑来形容最为贴切,这种做法对我们施工组织来说带来巨大挑战。”为此,项目技术团队将三维BIM技术应用桩基施工,将每一根桩的位置和每一块独立基础的混凝土承台的尺寸等信息,全部清晰地展示在电脑上,方便生产环节的材料组织,实现让工人拿着尺寸数据干活。这种方式比传统提高四成效率,目前,该项技术正在申请发明专利。

        随着项目进入地上施工环节,总量3.9万吨钢结构和约3万个钢构件的吊装施工组织难题摆在项目面前。“我们在施工前根据场地南北狭长的特点布置了10台塔吊,进行钢结构分段吊装。由于项目未来存在大量错台以及斜向布局,对我们测量放线和高空拼装提出了更高的精度要求。为此,我们依托公司的测量中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专业设备加持,确保每一根钢结构的安装定位都精确无误,从而保证了整体工程进度不受影响。”李维震说。

        目前,工程进入春节前收尾阶段。根据施工计划,项目将于2023年4月份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外幕墙施工预计2023年底全部完成。同时,装饰和机电管线安装同步穿插,确保2024年6月工程达到竣工验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