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们观看海子角辛店棚户区改造项目展板(资料图)                      ■企业/供图

        近年来,北京城建集团和大兴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兴区黄村镇海子角辛店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努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形成了生动实践。

         项目背景

        海子角、辛店位于大兴新城0207街区,东西北三面被商品房层层包围,南面是横穿而过的大龙河。这两个村距离黄村火神庙商业街1.5公里,是外来人口理想落脚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万人村”,建筑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缺,环境脏乱差,三防形势严峻,群众意见很大,每年“两会”都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热点。

        2022年,在大兴区委、区政府领导下,黄村镇党委、镇政府和区住建委统一筹划,城建集团所属北京城建兴悦置地有限公司攻坚克难,在40天奖励期内完成搬迁工作。

        该项目是2022年度北京市规模最大的棚改项目。棚改工作从动议到实施跨越了18年。当地政府从2004年就打算对这两个村进行改造,但是海子角、辛店的街区控规编制存在很大困难。两个村实施棚改主要有3个难点。一是遗留问题多。两个村有1368宗宅基地,实际居住人口4543人,其中1984年以后迁入的外来户占60%。公房有439宗,实际居住人口983人。公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遗留的工厂宿舍。这里曾经有氮肥厂、电机厂、印刷厂等13家企业,虽然早已破产或转让,但是职工两三代人还挤在这里。二是村民期盼高。该地区人多地少,宅基地普遍偏小,住户反复比较其他地方的补偿方案,存在“地方再小,补偿不少”的心理。单位公房因分配方式不同,住户都想争取更大利益等。三是资金平衡难。这两个村占地面积115.03公顷,需腾退建筑面积53.28万平方米,有9个保留小区穿插其间,形成的插花地、边角地很难使用,街区控规编制难度大。海子角北边的观音寺街区建成年代较早,公共服务、交通、市政设施严重不足,需在本次棚改中一并补齐,挤占了本就左支右拙的建设用地指标。项目总成本预计110亿元,可平衡资金地块面积仅17.18公顷,资金平衡极为困难。

        2017年,城建集团在大兴区圆满完成了世界月季大会主场馆建设任务,了解到两个村子的情况,主动承接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兴悦置地作为实施主体负责两个村的棚改工作,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事难事看担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体现国企的社会责任。”

         经验做法

        2021年,大兴区委区政府下决心推动实施海子角、辛店棚改工作,把海子角辛店棚改作为年度重点任务。2022年9月24日-11月2日,在黄村镇党委统筹下,兴悦置地作为实施主体在40天内完成搬迁工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高效统筹调度。大兴区委、区政府和城建集团将该项目列为2022年重点攻坚任务,定期研究调度。区委区政府和北京城建地产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施工一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临时党组织建在项目上,统筹推动实施。

        兴悦置地和黄村镇党委成立了联合党委,把搬迁腾退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同时,成立由16个部门组成的现场指挥部。指挥部采取工作组包片、村“两委”包户的工作模式,坚持每天晚上调度,研判动迁形势,协调解决问题。

        “交旧房、选新房。”上千户村民得知这个消息后,2022年9月23日晚上在指挥部外面排起了长队。区、镇两级政府和兴悦置地主要领导彻夜未眠,在现场一遍遍复核流程,生怕出一点差错。

        腾退过程中,兴悦置地和属地部门紧密配合,将力量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47名党员带头宣传引导、带头执行政策、带头提前签约、带头遵纪守法。两个村的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我是党员我先签,我是党员我宣传!”挂在党员的嘴边。党员不但自己带头签,还包片入户化解邻里家庭矛盾。

        二是坚持精心准备,细节做到极致。时间紧、任务重,兴悦置地和黄村镇政府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村委会、居委会等多方参与,统筹推进宣传动员、答疑解惑、组织实施等工作。

        指挥部将入户人员分成15个工作组,围绕“人、地、房”逐户深入摸排,调查人口档案,挨家挨户上门核对,全面掌握每家每户人员数量、结构以及落户时间;逐一比对历年卫星航拍图,掌握每一个院落的演变过程;通过座谈听、上门访、入户谈、个别聊,充分了解每个村民诉求,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策”。

        兴悦置地和镇、村先后组织多次动员培训,将棚改的意义讲透彻、将方案讲清楚、将补偿讲明白,降低村民心理预期。同时,利用各种媒介提前宣传,让村民全面掌握安置方案和工作流程。

        为了顺利开展签约工作,指挥部决定提前启动村民周转。提前周转,意味着村民在没有清登、没有补偿的情况下搬离,这在北京市尚属首次。镇政府慨然拿出5000万元,按照每个院落5万元的标准提前发放周转费。此举赢得了村民信任,加快了周转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保障群众利益。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棚改项目的根本标准。兴悦置地在规划设计时,把最好的地块用于建设回迁安置房,严格按照商品房标准进行建设。在市、区规划部门指导下,充分利用“小、碎、闲”地块,见缝插针设置点状绿地、口袋公园。同步规划改造提升南部的大龙河,建设滨河绿带,融入慢跑步道、自行车道、亲水平台,为村民增添留得住乡愁的园林景观。

        棚改范围内规划新增三大设施用地约15公顷,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由2.89公里每平方公里提高至9.89公里每平方公里。

        在规划过程中,兴悦置地得知M19号线南延方案正在论证,积极发挥城建集团全产业链优势,提前介入方案研究,进一步优化了地铁站点位置。

        为了降低棚改成本,兴悦置地会同黄村镇党委反复研究,严控安置房建设规模。经过反复测算,采用每户不超235平方米的限额安置标准,首次实现严格控制人均50平方米安置标准的指标,安置房总规模由按照以往政策测算的37万平方米降至30万平方米,平衡资金的压力也大为减轻。回迁安置注重让利于民,为村民提供两种安置方式,人均50平方米与宅基地面积75%就高不就低。

        安置房规模降下去了,形成的选房缺口怎么办?大兴区住建委提前统筹全区房源,从念坛、双河北里、枣园等9个小区调拨了1100套房源,作为原址回迁的备选,尽可能满足村民不同选房需求,实现“早交房、早选房、早受益”。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创新突破。2020年,《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废止,暂停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新的政策文件尚未出台。目前,拆迁腾退处于政策“空档期”,如果出现滞留户,没有办法做出行政裁决,不能通过司法强制执行。指挥部专题研究破题之策,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探索“村民自治”和“解危排险”两种帮拆方式,为解决滞留问题提供支撑。“村民自治”针对民宅滞留户,修改村民自治章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由村集体收回宅基地所有权,按照规定实施帮拆。同时,设置集体搬迁奖励,搬迁期内全部签约家家有奖励,一户不签约全部不奖励,出现了近百名村民自发帮助做群众搬迁工作的景象。针对公房滞留户,聘请专业的房屋鉴定机构,对达到危房标准的房屋,通过“解危排险”的方式促使滞留户尽快搬出。

        五是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和谐稳定。在大兴区委区政府和城建集团大力支持下,指挥部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统筹考虑群众期盼、资金安排、建设工期等因素,力争春节前实现回迁安置房开工。项目也将成为2022年度全市唯一实现“当年启动、当年开工”的棚改项目。坚持底线思维,全流程、全方位做好维稳安保工作。项目实施前,兴悦置地严格开展“风评”“稳评”。会同镇党委、政府召开协调会,摸排矛盾隐患,谨慎制定信访稳定应急预案,推演各类应急情况处置。棚改过程中,数千余住户无一人上访。

         成效和启示

        经过探索,具有大兴特色的棚户区改造新路径正在形成。实施主体城建集团进一步打通工作连接点,提升服务效能,努力构建北京棚改新样板,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是精准施策,聚焦规划堵点。项目街区控规编制过程中,兴悦置地和黄村镇党委多次邀请市区两级规自部门到村里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制度优势,针对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共同商讨破题思路,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区域居住环境。

        二是抓点带面,破解共性难题。棚户区改造解决问题不能停留在个案,而是要找到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抓手,推动搬迁过程中从“有一办一”向“方案策划”转变。本次棚改累计完成选房3915套。其中,原址回迁3586套,外部房源329套。

        三是有序引导,畅通沟通渠道。拆迁补偿虽不能尽如人意,但群众工作做得细致、沟通到位,相关政策解释充分全面,就能让群众舒心。面对个别不合理诉求,明确立场态度,防止形成“闹闹多得利”的错误认识。

        四是创新破题,满足群众期盼。一个个鲜红的手印,一张张周转单就是一份份鲜活的答卷。从实践经验来看,棚改工作应该以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导向,在回应群众、企业关切上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下一步,兴悦置地将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进度,确保村民如期回迁,让“民生工程”变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