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建在为学生们授课                                                  ■企业/供图

        托克拉克是维语,意为最美丽的树,也指胡杨树。对于京能党校(管理学院、科技学校)援疆教师王影建而言,做援疆支教的托克拉克,代表了他不变的初心:“我希望能像胡杨那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

        从京华大地到天山脚下,两年的时间里,王影建用智慧和心血促进了和田地区教育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援疆教师的奉献精神,化作和田教育战线上的托克拉克。

         胡杨种子初发芽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人社局从市17所技工院校中,择优组建人社系统10人援疆教师团队,王影建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北京市第十批第一期援疆教师。

        被分配到新疆和田技师学院后,王影建对当地一刮就是数月的风非常不适应,“窗户关得紧紧的,上一天课回来,桌上地上一层土。”干燥的气候让他经常嘴唇干裂、鼻子出血,但是他就像胡杨的种子一样,在这里慢慢扎根、发芽。

        他在学校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和田地区19所中职院校的30名从事焊接专业教学的教师进行技能提升师资培训。王影建介绍:“一天讲8节课,到最后确实说不出话了。但机会难得,必须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倾囊相授。”

        王影建受聘挂职担任和田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焊接竞赛组组长、焊接实训室主任。他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建立焊接集训队,理论实践两手抓。

        在组织学生备赛时,王影建发现比赛重要的技术根本无法开展训练,“这里只有电弧焊设备是齐全的,但是要参加比赛还需要二保焊、氩弧焊的所有设备和材料。”他多次与学校沟通协调采购所需设备。没有设备的日子里,他就另辟蹊径,带着学生们用电弧焊设备训练,培养他们操作技巧。最终,学生伊斯马伊力在2021年新疆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技术赛中荣获三等奖。

         扎根和田迅速成长

        “凡有胡杨生长的地方,沿公路的取土坑里、与胡杨林相邻近的农田边上、在林区内挖过甘草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胡杨的根蘖苗,这些根蘖苗经多年生长,可以长成茂密的次生林。”王影建深知,此次援疆支教,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他向校方申请购买了焊接机器人,并成立了机器人焊接实训室,“我作为第一批从北京来到和田技师学校的援疆教师,在这两年时间里尽力将设备配备齐全,师资培训出来,也算为接下来到这里援疆支教的教师打个好基础吧。”

        面对语言不通、基础差异等诸多困难,王影建都没有惧怕,而是一心扑在教学上。他带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就业,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走上工作岗位的部分学生已开始使用焊接机器人。“学生特别喜欢这门课程,他们在这里学好技术,将来毕业后好就业,收入也较高。”王影建说。

        王影建根据援疆工作中的教学经验,先后编写了一系列教师培训计划、农牧民焊接技术培训方案、焊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基地建设方案及《焊接加工专业中、高级工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等。

        在学校上课的同时,王影建还义务为当地农牧民扶贫班培训。通过培训,他与当地农牧民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上过他课的农牧民很多都加了他的微信,在电焊方面有不懂不会的问题就会联系他进行询问。

         发扬胡杨精神教书育人

        骄阳似火留客意,瓜果飘香寄深情。当王影建即将踏上回京的旅程时,和田技师学院师生满是不舍。“我走以后,如果你们有任何不懂不会的问题一定要问我,不能耽误学生。”王影建不放心地对徒弟交代说。他希望将这种胡杨树的精神,在自己离开和田后让他的徒弟们继续传承下去。

        两年的援疆支教工作,王影建被评为了北京市第十批第一期援疆工作“优秀援疆教师”,在援疆指挥部考核中获“优秀”评定,被和田技师学院评为2022年度先进个人。援疆支教期间还发表专业论文三篇,获得一个实用新型专利。

        回京后的王影建也没有闲着,他受邀以副主编身份完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焊接技术》一书的编写。他说:“自己要继续发挥援疆精神、胡杨精神,教书育人,为国家、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