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跟踪监测“十四五”时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会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研究建立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对2021年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开展统计监测。监测显示,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2021年总指数分别为108和117.5,呈提升态势。
北京率先推动城市“减量”发展,推动“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效率快速提升。202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30万元/人的水平,是2012年的2倍,居全国首位。
以中关村科学城等为代表的“三城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数据表明,这些重点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发挥,主平台创新要素集聚效果明显。其中,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资源要素集中,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增强。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8.4万亿元,是2012年的3.4倍,2012-2021年年均增长14.5%,实现技术收入2万亿元,占总收入的24.2%,较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
2021年,全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6%,占比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企业共有研发人员90万人,比上年增长13.4%,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合计47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7%,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高成长创新主体逐步壮大。2021年,北京独角兽企业达到102家,比上年增长9.7%,占全球的6.8%。北京培育和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2115家,比上年增长1.6倍。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40.5万件,是2012年的5.8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5件,是2012的5.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8159亿元,是2012年的2.5倍。
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球城市排名不断提升。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公布的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北京位列第3位。《2021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显示,北京位列全球创新城市第4位,位居亚洲之首。14所高校入围世界一流大学500强榜单,占全国的1/5。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力增强。基础研究持续取得重要进展,64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5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基础数学理论、人工智能算法、蛋白质科学、半导体材料等前沿领域实现新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在16%以上,研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