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冬奥服务保障青年团队,是一个拥有523名成员的庞大队伍。他们从2015年至今圆满完成了冬奥场馆赛时运行、外围综合保障、国家队训练保障等任务。团队先后荣获北京市青年文明号、北京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所参与的工程荣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工程等国家级荣誉。就在近期公布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中,这支队伍榜上有名。

         冬奥工程建设青年人冲在前

        “从冬奥组委办公区、‘四块冰’国家冬训基地,再到首钢冬奥滑雪大跳台,我们青年团队挑战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队员王放介绍。冬奥会工程建设期间,这支团队出色完成滑雪大跳台等26个冬奥工程40000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选拔3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为大跳台钢结构焊接工艺质量保驾护航,近3000吨钢结构57867米焊缝全部通过验收。

        冬奥组委办公区是这支团队攻克的第一个难题。“项目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首个试点,也是世界上首例对大型工业设施进行全面、系统、高强度的改造提升,并服务于奥运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当时国内对老旧工业厂房改造的经验还不足,即便是北京也仅有798园区一个成规模的改造项目,很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王放说。

        这支团队仔细研究国内工程质量规范,梳理总结出一套质量验收专项标准,精心策划了87项高于国标的质量标准及管理制度。严格标准下,冬奥组委办公区改造展开,项目团队先后攻克了老旧厂房结构加固、设备保护、超厚混凝土筒体开洞等多项难题。其中超厚混凝土筒体开洞工作,研发超厚筒体切割改造成套技术,实现了900毫米厚壁结构的保护性静力无损切割。拆除的建筑垃圾经过回收再利用,大块的成为办公区的室外座椅,小块的碎石则变成地面铺装的重要材料。

        国家冬训中心项目改造中,对于既有厂房的改造和加固也沿用了冬奥组委办公区的标准,从结构剔凿、顶盖滑移、基础加固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老旧工业厂房改造的“首钢经验”。

         全方位赛事服务实现零投诉

        2015年以来,首钢集团冬奥服务保障青年团队组建了28支青年突击队,除工程建设外,赛事服务保障工作也是重头戏。至今团队累计服务重要会议28703次,持续2000多天为冬奥组委和国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队伍训练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服务保障零投诉。

        山地运行副经理刘麒依托运行计划进行工作,这支团队最重要的便是负责滑雪大跳台的造雪工作。“2021年12月的北京夜间气温还不够低,但对我们团队而言时间紧迫,需要开始试制雪。那时每天都要到后半夜气温最低时进行喷射,开始气温太高,喷出来的都是水雾和冰渣,打在身上特别冷。”刘麒说。

        刘麒还要配合二次塑形团队专家们对雪道进行维护。“北京冬季干燥,造好雪的水分流失过大容易造成雪面开裂影响运动员发挥,我们要根据冬奥组委专家要求,准备好相关的设备和物资,同时针对存在隐患的雪面通过洒水来增加黏度,确保比赛运动员每天使用的雪面都是最佳品质的。”刘麒说。

        而在形象景观副经理玄耀韦的诸多工作中,冷却塔的冬奥会LOGO制作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冷却塔为上世纪产品,没有现代电子图纸,最初三四家施工团队来到现场考察后都表示无法施工。玄耀韦和团队成员对结构的安全进行了多轮反复研究分析,并通过专用扫描设备对冷却塔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生成了一套冷却塔的电子图纸并进行详细测算,使冷却塔结构安全无忧后再与涂刷厂家商讨施工方案,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冷却塔的造型为双曲面,团队还对涂刷后的景观效果进行了反复演示和分析,将最优方案报审冬奥组委,确保比赛期间冷却塔背景能够以最完美的样子展现。

         志愿服务从冬奥到未来

        首钢集团冬奥服务保障青年团队组织183名冬奥志愿者直接参与服务保障冬奥工作,115名冬奥城市志愿者作为北京市最早上岗的志愿团队,在冬奥组委总部、场馆周边等最核心的志愿服务站点,累计开展信息咨询等各类志愿服务2600小时,并依托站点开展冰壶体验等冬奥主题活动50余次;18名冬奥医疗志愿者连续6年承担冬奥组委总部,以及首钢滑雪大跳台、签约酒店的赛时医疗保障任务;50名冬奥赛会志愿者累计为8场比赛5000名观众提供协助安检、观赛引导和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

        为了确保志愿服务工作质量,首钢集团除了成立若干志愿服务小组,还专门设立了督察管理小组,李思媛便是其中的一名青年。“我们的工作是按照志愿服务各项要求,检查志愿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落实,同时结合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学习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确保每一名志愿者都以最佳状态展示首钢志愿服务品牌。”李思媛表示,经过国际赛事历练,团队综合水平大幅度提升,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做好志愿服务,让首钢志愿服务品牌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