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组工作人员检查燃烧室情况 ■企业/供图
小满天逐热,连日来,北京最高气温已经直逼35摄氏度。在位于昌平的京能未来燃气热电厂,劳动场景同样火热,5月23日,一年一度的机组C级检修工作正在这里进行。面对疫情“大考”,未来热电厂克服人员、物料缺位状况,为设备“把脉问诊”,交出抗疫、生产“双赢答卷”。
作为国内首座区域能源示范项目,2014年7月,未来热电厂正式投运,电厂以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核心,配备了一套9E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2台58MW尖锋热水炉以及两台应急炉,机组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同时为未来科学城以及周边10个行政村提供供热和供冷服务。
机组检修是保障机组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的根本,包括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改造等多个方面。5月1日, 按照全市电网规划,未来热电厂如期启动了机组C级检修。
25天,检修项目257项,这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次对电厂的全方位考验,涉及工期安排、人员调配、技术水平、疫情防控等多方面。“作为保供企业,我们必须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未来热电厂副总经理侯宝坚定地说道。
第一步是解决缺人难题。疫情爆发后,原定190多人的外委队伍进不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声召集令下,兄弟单位派出专修组,京内紧急调集人力,未来热电厂自己组建了一支121人的检修队伍,开始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封闭检修征程。
作为燃气热电厂的动力源,燃机是发电核心设备,又被喻为燃气热电厂的“心脏”,零部件多达数万个。在忙碌的检修现场,未来热电总经理郭赞坐镇指挥,他牵头成立的燃机自主检修工作组成为了此次检修的主力。他们时而爬上高高的脚手架,时而钻入狭窄到不足半米的机体内,时而蜷缩在动叶间隙间,进进出出,不一会儿他们的衣服和口罩上就沾满了黑色的油污。检修的高峰期夜晚,他们基本都在设备间里度过。
重体力付出的同时,他们还发起了对未知领域的挑战。在燃机机壳内侧,有一层隔热陶瓷瓦,以保护机体免受高温燃气的灼烧。这些陶瓷瓦是每年检修的重点,根据裂纹的位置,走向、长度等判断是否需要更换。这些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外方团队手里,连公开资料都无处查询。今年,自主检修工作组决定靠自己。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他们就根据技术说明进行倒推,1比1制作了缺陷模版,再拿模版逐一进行对比,超出模版的就进行更换。就这样摸索着,完成了几百片陶瓷瓦的更新换代。目前,这项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弥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
从进气室、燃烧室、再到排气段,他们逐个部位开展检修工作,参照图纸,制定检修流程,设备拆解分析,排除风险隐患……自主检修团队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9天时间,他们完成了建厂以来第一次燃机自主检修,也完成了此次C修最复杂的一环,有条不紊地将工作节点向前推进。
检修结束期限临近,机力塔技术改造工作却还有一项“大活”:160余块硕大的塔底降噪填料、400根降噪填料支架需要从塔底悉数运出。因机力塔入口狭窄,大型运载机械无法使用,这些只能靠人工搬运。
电厂发出“集结号”, 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纷纷响应。当天最高气温高达34摄氏度,35名党员头顶烈日,任汗水肆意流淌,任裤脚衣衫溅满泥浆,磨破了手套,帽带勒红了面庞,用行动书写了齐心抗疫助力生产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之下,厂区安全生产管理也加了码:严查管理外委人员进厂,严格落实物料进厂消杀,增强生产现场安全管控,严格落实安全施工规范……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检修工作量成倍增加。晚上9点半,电厂依旧灯火通明,映照着灯下忙碌的身影。
眼下,未来热电厂今年C修已进入尾声,多项重点工作已顺利完工,检修组共排除了40余项隐患,进一步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我们没有因为疫情造成减项或者缓项,一切按计划进行。”奋战了20多天,侯宝长终于舒了一口气。“尽管很辛苦,但这是我们的职责,下一阶段,我们将为即将到来的夏季供电供热高峰做好保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