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实现和周边环境风貌协调统一                ■记者 董一鸣/摄

        “2021年,本市圆满完成1396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其中城六区和通州区打造的200条精品街巷纳入年度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记者昨日从市城管委获悉,本市坚持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与街区更新相结合,涌现出新鲜胡同、鹞儿胡同、永顺中街、望京小街、五塔寺路等一批首都文明街巷和北京最美街巷,群众身边环境进一步改善,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5.6%,较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

        围绕重大活动打造特色街巷

        “本市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筹办冬奥会冬残奥会、中轴线申遗等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突出重点区域,组织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精细做好“1+30”红色革命旧址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核心区围绕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京报馆旧址等,连片推进47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实现革命旧址建筑和周边环境风貌协调统一。

        丰台区围绕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等红色革命旧址周边开展环境治理,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朝阳区围绕奥园中心区,推动片区内背街小巷环境治理,结合冬奥服务保障,营造奥运文化和氛围;海淀区围绕首都体育馆周边开展五塔寺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实现水、路、绿三网融合,构建冰雪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一体的绿色空间;石景山区围绕首钢北厂区周边、金顶街部分区域及广宁冬奥社区开展环境整治提升,打造契合冬奥社区的环境氛围;延庆区对冬奥场所周边10条背街小巷实施提质升级,开展文化提升和功能性整治。

        逐点位抓好7万余件诉求办理

        “针对12345市民热线反映背街小巷问题,我们督导各区逐点位抓好7万余件诉求办理,解决群众身边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市民诉求,积极推进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组织完成206公里架空线入地、105公里通信架空线规范梳理、217条胡同“线平杆直”治理,拔除各类线杆6700余根。

        同时,市城管委精细开展城市部件治理,按照集约减量、优化提质的要求,组织开展公共设施集中治理,共完成8338处公共设施规范治理,拆除闲置废弃信息亭69座,撤除挪移把口占道报刊亭50座、地铁便利车28座,完成1.1万根公交站杆站牌更换。完成平安大街、五四大街、五塔寺路等16公里道路“多杆合一”和155台电力箱体“三化”治理,净化公共空间、畅通慢行系统。

        党建引领推进多元共治

        “我们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向街巷延伸,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街巷环境从自上而下单向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转变。”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市城管委坚持放权赋能增效、做强做实基层,全面落实街巷长制。此外,统筹社区工作者、科站队所、小巷管家、网格员、协管员等队伍,发挥街巷物业、自治理事会作用,落实门前责任,引导社会单位和企业共同参与街巷环境治理,广泛凝聚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环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