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进行项目基坑施工                                           ■记者 董一鸣/摄

        来到会议室,两年没有回家的北京建工集团朝阳站交通枢纽项目总工伍锦鹏正在根据项目生产经理杜明山的施工进度,安排公交停车楼主体结构技术方案,他说:“公交楼作为未来钢结构屋面滑移平台,它干得越快越好,就能为后期争取更多时间。”

        “春节期间,我们完成了总面积6000平方米的混凝土冠梁,这一体量在整个北京市都是首屈一指。”杜明山介绍,2022年,我们将全力冲刺公交停车楼主体结构施工,为后期钢屋面安装提供平台。

        北京朝阳站(原星火站)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的本市铁路对外客运枢纽之一。根据规划,北京朝阳站西侧将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即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建成后将承担京沈客专、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客流集散及轨道交通3号线、R4线运营任务,并同时满足与地面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城市交通方式换乘要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客流集散,填补北京市东部地区大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空白。建工集团项目团队负责的区域为公交停车楼、枢纽换乘大厅。

        73场雨!对项目负责人马晓晖而言,2021年的这个数字最能代表困难。“全年我们项目都处于基础施工,三个月的雨季,我们实现了出土76万立方米。”站在基坑围挡前,杜明山对雨季出土印象深刻,“那时每天项目至少要运出约500车土,如果24小时不停工,几乎每3分钟就要运走一车土。”

        伍锦鹏看来,去年可以用“紧张”来形容,除了出土,技术方案的反复调整也异常紧张。“整个工程包含两个部分,其中公交车停车楼和枢纽换乘站由我们负责,轨道交通3号线和R4线车站由市政集团负责。两个项目交错在一起,比如北风道顶板和公交车停车楼是一块,而3号线站厅层延伸向外便是枢纽换乘站的底板,这种共构的形式给项目建设带来极大协调组织困难。”伍锦鹏说。

        来到施工现场观景平台,“协作融合 创新服务”八个字挂在最醒目的位置。“我们这个项目不仅是施工交叉,更是建工集团与市政路桥集团重组后融合的典型项目。”马晓晖说。

        2020年项目开工之初,建工集团便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现场指挥部协调两个项目工作,每周召开专题会,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土方作业、地下连续墙、桩基等施工全部由一家完成,避免了多支队伍之间的施工误差和效率参差不齐问题。马晓晖介绍:“现场人员、机械、物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协调,很多事情在基坑里就能解决,提高了整体效率。”

        而公交停车楼主体结构施工即将全面展开,对伍锦鹏来说,一张异型钢网也在他的头脑中徐徐展开。“公交停车楼和枢纽换乘站屋面为钢结构,其中枢纽屋面的钢结构属于异型。如同把一个半圆形钢网球的四个角同时拉拽呈现出一个均匀张拉的降落伞状屋面,针对建设要求,现在我们还在不断优化方案。”伍锦鹏说。

        异形屋面大约有6000多根构件,现场不具备单根拼装施工条件,项目确定了采用在公交停车楼顶部作为平台放置钢构件并预拼装成菱形单元,再提升到空中从北侧公交停车楼一端滑移到位于南侧的枢纽换乘站。

        支撑这个屋面的只有两根菱形网格柱,马晓晖介绍:“菱形网格巨柱支撑了整个屋面,而立柱还带有12度倾斜角,最终造型宛如两朵盛开的钢铁之花,使室内效果近似于无柱空间。而这两根巨柱要生根在3号线主体结构上,这种施工也只有以融合推动建设才能无障碍完成。”

        新春已至,万物更新。一座独具特色的交通枢纽即将盛开“钢铁之花”,用最美丽的姿态迎接天南海北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