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工序完成后他都要对冰面进行检测,力求做到最完美赛场           ■记者 董一鸣/摄

        12月15日,首钢集团首钢园运动中心制冰及场地管理负责人刘永亮和另外几名制冰师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冬奥时间。

        因为首钢转型和冬奥会的举办,刘永亮从钢铁工人转型成为一名冬奥制冰师。从2016年至今,由他和团队共同研究完成的各项比赛制冰方案成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方案储备,更是首钢集团未来在城市服务领域中制冰专业的重要技术资料。

        2016年,在由首钢集团组织报名参与制冰学习的报名表上,刘永亮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将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有奔头。

        “最初我们都是跟在制冰专家屁股后面学,人家让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至于为什么干?有哪些技术?我们都不知道。”刘永亮回忆最初自己触冰的感受。

        制冰在外人看来就是“冻水成冰”,刘永亮最初也是这么理解的。可到了现场,洒水的方式、用量、速度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对于地面的拉低温都有着严格要求。

        他说:“当时就是一脸懵,跟着制冰专家懵懂地学制冰,直到2017年我才真正在现场看到了全流程的制冰工艺。”

        书本上的知识和实操截然不同。比如花样滑冰的冰面厚度要控制在6厘米;如何在冰面上划出优美弧线的红蓝两色线条;冰球比赛和冰壶比赛的冰面厚度要相差1厘米……

        经过一年的学习,理论知识丰富的刘永亮终于上手开始进行制冰实操,这种从看热闹到看专业的变化,也让他经历了淬火历练。

        炸冰是制冰师最怕出现的问题。而构成炸冰的情况复杂,有时候是地面拉低温速度过快,有时候是水量大导致水中的氧气没有排出去,形成冰中的空洞,如同萝卜糠了一样极为脆弱,稍加用力冰面就会炸裂。

        而对炸冰的控制,国外专家显然有着“猫给老虎当师傅”的想法,即便是刘永亮主动询问都会被岔开话题,刘永亮只能跟在国外专家身后偷艺,同时找到国内制冰专家进行业务咨询,在一次次讨论分析和现场观察后,刘永亮掌握了炸冰控制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冰方式。

        另一个摆在刘永亮面前的问题就是画线。“赛道上红蓝色的线条看似简单,却是我们最头疼的工作。”刘永亮说。

        由于画线必须一次成型,否则上冻后整个冰面就废了。为此刘永亮到冰上画线时蹲在地上一呆就是三四个小时,实在累了就蹲着伸伸腿放松下。“由于我们必须一气呵成,选用的画笔和颜料都有特殊要求,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快速走笔形成连贯的直线,这些都必须做到严丝合缝,那劲头儿如同给豪车画腰线,所以制冰师必须有一个好蹲功。”刘永亮笑着说。

        除了制冰、画线之外,刘永亮还要对机组设备了如指掌,这对一个钢铁专业的职工而言谈何容易,那时每一台设备的说明书刘永亮都仔细阅读,同时在设备安装时,只要他有时间都会到现场去看厂家安装,维保期间他还会参加厂家对设备的全程维护,这才掌握了所有设备的大体工艺和维修要求。

        如今迈上冬奥保障舞台的他,将负责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的制冰辅助工作,而由他和团队共同完成的涉及制冰专业的流程实施、设备管理、操作技巧、事故处理等全套制冰方案也基本完成。

        刘永亮也从一名钢铁工人真正转型为一名制冰行业的专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