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怀柔分公司的各项手续办理完成,标志着分公司正式成立。从表面上看一切都源于团队在本地承揽到了第二个工程,但这个分公司的成立远非工程扩展这么简单。分公司员工以怀柔新城项目团队为主体,从人员结构来看,40岁以下员工占比达85%,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50%,近两年的院校毕业生占比为20%,透露出企业对项目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肯定。
从服务居民看细节完善
该项目位于怀柔城区内,与西侧的居民区仅一墙之隔,围挡距离居民楼最近的地方只有1.5米。36岁的项目经理涂俊梁说:“在城区干住宅工程,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固然重要,但更要重点关注居民需求的细节,实现工程建设与百姓生活的融合共生。”
项目进场前一个多月,项目部就制定了涉及600多户居民的服务细则,并让每一户居民详细了解项目建设内容。工程中标即是服务的开始!项目部在进场前便找到项目所在街道和居委会,根据周边情况,按照标准确定了扰民的范围和需要支付的费用,并通过属地政府和楼长对居民开展前期调查摸底和入户工作,对相关政策、施工安排、扰民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保证在规定时间进行施工作业。
施工中如何控制噪音也是项目能否得到居民认可的重要细节。项目除制定了噪音较大的工序的施工方式和时间外,其中对桩头的破碎更是煞费苦心。建筑落地生根需要桩基,但施工中多出来的桩头需要剔凿和破碎,而破碎工作会产生巨大的噪音,为此项目将桩头一分为二,体积较小的桩头安排专用车辆运出工地到指定地点进行破碎,体积较大的桩头则进行现场二次倒运到距离居民楼最远的位置进行破碎,将噪音降到了最小。
提前筹划,细节制胜,让项目部的工作取得了居民的一致认可,施工至今实现了项目范围内无噪音投诉的成绩。
从闭环教育看人才培养
“我们的目标是结构长城杯金杯,目前已经通过了两次验收工作,目标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33岁的项目总工程师王威信心满满地说。
在项目部里,各系统自发组织的业务培训成为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手段。王威是技术总负责人,针对项目为装配建筑,聚焦工艺和工法,组织项目年轻人针对灌浆工艺进行培训的同时,发挥他们的研究和探讨积极性,培训中大家畅所欲言将通孔工艺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符合项目构件情况的工艺,实现了工程的保质提效。
29岁的刘哈达作为项目材料负责人,则将培训工作落实到一份份报表中。他带的两名实习生每周都要根据工作要求制定周计划,同时每天对周计划中的完成项进行勾选。每个月的分析会上,刘哈达针对工作情况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和打分,实现了培养工作有标准、有要求、有落实。
34岁的质量总监黄翔更是将培训从办公室带到了施工现场。“质量是技术在现场的落实,我带的年轻人会跟着我跑遍现场的每一处重要的质量点位,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分析解答,现场纠正,让年轻人在作业面学到应有的知识。”黄翔说。
现场培养除了单向输出更需要反馈,王威正在筹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邀请年轻人走上讲台,讲解对工程各技术环节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从中总结的经验。“让培训教育形成闭环,让年轻人有成长的空间,同时作为准年轻人的我们也从交流中收获更多。”王威说。
从交融合作中看团队凝聚
刘辉作为项目的安全总监,43岁的他是团队中的老大哥,承担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安全责任。32岁的周宇浩已经是生产一线的老手,如何更加快速的完成施工任务成为他的工作首要原则。外人看起来安全工作和生产工作存在天然的冲突,但是在刘辉和周宇浩眼中,这种冲突已经被交融合作所取代。“其实大家各司其事,都有自己的原则,但是遇到问题时,我们团队的合作意识还是非常强的。”涂俊梁说。
在项目现场,每道工序开始前,技术、生产、安全、质量等部门的负责人都会提前沟通分析,比如装配式建造中需要占地较大的料场堆放构件,但是现场不具备条件,生产部门希望能够将已经完成的楼板作为临时堆料厂,安全部门考虑到楼板的承载力是否达到标准,便在沟通中提出问题,最终技术部门对承载力进行了准确测算,确保安全后,这项工作才被批准开展。
工艺工序环节的合作外,这个年轻的团队合作还体现在应对突发事件。2021年降雨频繁且雨量极大,项目正值基坑作业,为保证工程安全,项目成立了由各部门负责人和施工队组成的应急小组,根据前一天的天气预报,确保雨前对设备进行检修,雨中全员在岗随时待命,雨后基坑风险排查,保证了雨季施工安全。
正是有了这支年轻团队在施工各环节的严谨细致和措施得当,加上配合默契,为项目后续中标新工程提供了保障,而分公司的成立不仅是工程市场扩张的成果,更是企业年轻团队培养裂变的初衷,这支队伍也将成为企业未来开拓市场的一支勇挑重担的团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