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工委党校综合楼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近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北京经开区工委党校综合楼项目实现全面封顶,全面进入二次结构及机电安装阶段。施工方中建二局一公司项目经理郑俊文介绍,项目预计明年年初实现外立面亮相,明年6月实现全部竣工,明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经开区工委党校综合楼项目位于经开区河西区X6-2A2地块,博兴三路与凉水河一街交叉口,紧邻凉水河,总建筑面积26431.34平方米,地上3栋单体,包括教室、报告厅、学员宿舍、实验实习用房、图书馆、室内体育用房、校行政办公用房、教师办公用房等,可满足约510人同时在校培训。

        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塔吊林立、车辆往来、机械轰鸣,数百名穿着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在脚手架“丛林”中穿梭。记者看到,伴随着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整体工程已初见雏形。

        “本次施工难度最大的就是基坑土方施工,不仅地下水位高,而且基坑内土质承载力特别差。”郑俊文介绍,项目基坑距离凉水河不足200米,当基坑挖到地下不到6米深,就出现大量地下水,丰富的地下水给当地地质带来了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勘察后发现,当地土地承载力仅为常规同类地质50%左右,为此,我们换填了3万余立方米新土,同时,增加了旋挖混凝土桩、止水帷幕、疏干井、应急井等一系列举措。”郑俊文说。

        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位高,土质承载力差,如何解决综合楼地下结构稳定性和抗浮能力,是项目部首要解决问题。郑俊文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综合楼的牢固性和稳定性,项目部在地基下方植入了640根最大直径达80厘米、最长长度为29米的旋挖混凝土桩,一方面增加综合楼地基承载力,同时,充分抵消地下水浮力,使整个建筑稳如磐石。“我们在桩基上进行筏板浇筑,形成牢固的桩筏结构,混凝土用量达到2.2万立方米,浇筑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筏板最厚处达到1.1米,确保建筑地基更加牢固。”郑俊文说。

        此外,由于地基情况复杂,项目部还特别针对支护桩成型质量进行了全面优化。据介绍,由于施工区地质复杂,承载力差,且平均厚度达8.96米,在长螺旋钻机开孔后,极易造成塌孔、串孔等问题,严重影响支护桩成型质量。项目部第一时间成立了技术攻关QC小组,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当时,我们发现‘混凝土浇筑串孔’和‘钢筋笼下方不到位’这两个问题是影响支护桩一次验收合格率的主要症结,为此,我们在更换功率更大的振锤的同时,在长螺旋施工前,采用先使用旋挖进行引孔,将大块混凝土破碎后,长螺旋再进行施工。通过一系列举措,将支护桩一次成型质量提升到95%以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本次工程在设计上也进行了大量细节性创新突破。据介绍,经开区工委党校建筑设计遵循“庄重大气、守正创新、简约质朴、共享融合”的设计理念,建筑外立面整体为砖红色,与南侧已建一期党群服务中心形成统一整体、布局互补。“我们将建筑高度设计为与原有建筑接近的体量,形成了协调一致的整体空间效果,同时,通过院落围合的形式形成与原有建筑的布局互补关系。在大门处,我们将党校出口大门设计为长56米,寓意着56个民族同心协力,齐奏民族团结共进强音。”设计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未来原有建筑主要承担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的任务,满足党史展览、党群活动等功能需求,项目新建建筑承担经开区工委党校及北京市非公经济组织党校建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