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记者 谢峰/摄

        微凉的秋风下,位于大红门凉水河北岸的一处崭新的建筑群旁,五六名老人正推着婴儿车遛弯儿。他们身旁一名身着太极服的银发老者伴随着手机中播放的太极拳音乐不住地挥拳舞身。

        这里曾是皇家苑囿南海子的正门,也曾是京城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如今这里已变身为“科技+文化”新地标——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该项目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实践”项目。

        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项目经理胡修明说:“2024年8月30日,项目整体实现竣工验收。我们团队历经两年完成了两期共19.5万平方米的中轴线最大城市更新项目。”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作为北京南中轴首个城市更新产业综合体,重点打造以“10万平方米产业办公+3万平方米产业配套+近500套人才公寓”多元业态构成的高品质园区,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文化”新地标和数字经济新高地,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发展生态,推进高精尖产业向南中轴地区集聚发展,积极打造南中轴城市更新示范标杆。

        该项目由丰台区人民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打造,在园区的南侧,如同锯齿状排列的建筑如今变身为酒店式人才公寓,周边不少企业的员工都选择在这里居住。园区内部快递驿站、咖啡店等配套设施也实现同步开业。

        整齐划一的金属幕墙,简洁优雅的立面格栅酷似水流,与凉水河相互映照,整个园区也已变身为开放式街区,未来将与凉水河堤岸融为一体,成为南城居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又一选择。

        对胡修明来说,两年的施工历程中,保护性改造成为团队始终遵循的原则。“我们保存了几乎全部的主体框架结构,并对部分电梯进行利旧,特别是该建筑群东北角楼顶的装饰结构,因其酷似菠萝造型,也被称为‘菠萝头’的结构也得以保留。”胡修明说。

        今年春节后,“菠萝头”的更新工作全面开始。项目部在楼顶围着直径达到13米的“菠萝头”搭设了一圈脚手架,保证作业安全,并对“菠萝头”进行清理后,重新涂刷乳白色的涂料,让“菠萝头”焕新重生。

        结构改造中,项目部制定了严谨细致的保护性施工方案,进场后立即将电梯机房以及强电间内的母线、电缆等物品进行保护性拆除,栏杆、楼梯间地砖等经过清洗、抛光、刷漆等一系列翻新措施,又可以重新利用;在充分保留和尊重原有建筑基底的条件下,采用金属结构立面幕墙包裹整栋建筑,强化建筑体量的雕塑感,降低了改造立面荷载,减少结构加固工作,立面格栅不仅创造了韵律感和秩序感,同时提供了遮阳功能,有效降低了楼内能耗。

        对项目团队来说最大的挑战便是预应力楼板,因使用功能调整,部分楼板需要开洞。虽然预应力形成让楼板紧绷的状态可以提高楼体的强度,可一旦切断预应力,结构就会如同“断筋”一样“瘫软”。为了解决“断筋”问题,项目部购置了探测设备对楼板内的预应力钢筋进行探查,将洞口靠边布置,并尽量躲开预应力钢筋。对躲不开的位置,通过在开洞位置预先增加两道贯通的钢结构,开洞后在洞口位置再做周圈加固,确保预应力楼板开洞安全。

        曾经的服装批发市场如今已变身为市民随意进出的城市生活广场,参与这座南中轴城市更新示范标杆项目的改造团队也收获了诸多更新经验,成为北京城市更新领域的又一支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