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重要论断,将新时代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审视,也对新时代十年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赋予更高的历史定位。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从北京发源。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既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标志,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从“五史”大视角,纵观北京轨道交通从零到836公里的超级“地下网”,从战备和参观功能到日运千万人的“最主流”出行方式,从学习西方经验到自主创新打造“中国方案”,其艰难创业和飞速发展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跃。
一、轨道交通从梦想变为现实
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轨道交通是原始梦想。上天入地、移山填海,很多古人的创造性梦想都在今天依靠“大国重器”一一实现。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提出“车同轨”的创想,建设以咸阳为中心、以驰道为干线,向四方辐射的全国主要交通干线。虽然“车同轨”远未达到今天轨道交通的概念,却是古人对建设高速化、标准化、网络化交通系统的一种大胆畅想。而真正意义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要追溯过去70年的历史。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地铁记挂在心,因为地铁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毛泽东同志访问苏联,专门对苏联地铁作了进一步了解,高瞻远瞩地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1965年2月4日,毛泽东同志作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的重要批示,这也成为中国地铁建设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改革,从事的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而又空前艰巨的事业。轨道交通事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探索而生的。
北京轨道交通是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与首都规划建设历程同频共振。北京地铁因战备而生,其筹划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出炉中国第一个地铁远景规划;196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挥锹奠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周年华诞之际,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作为献礼工程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自此,北京轨道交通成了献礼国庆的“常客”,诸如,1984年9月,献礼国庆35周年的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开通;1999年9月,献礼国庆50周年的复八线开通;2019年9月,献礼国庆70周年的大兴机场线开通,开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乘坐该轨道列车,并对轨道交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北京轨道交通在建设期间,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百业繁盛的发展壮举,也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实现“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革开放为北京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提供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北京轨道交通事业就是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快速崛起。政策开放搭建了广阔舞台,技术引进推动了行业迭代创新,市场活跃带来了资金和人才,服务提升增强了乘客获得感,新发展理念引领了行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轨道交通驶入发展“快车道”。1978年,北京召开第一次地铁科技大会,提出了地铁运营“5、2、3、5”的奋斗目标,北京地铁由战备为主转为以运营为主。1981年,试运营10年的一期工程正式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贯穿于轨道交通发展始终。在20世纪80年代评选的“北京十大建筑”中,就有北京地铁二期工程的东四十条站,车站墙壁上《华夏雄风》和《走向世界》两幅大型壁画,展现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壁画勃勃生机的经典风格。
改革开放早期,北京轨道交通曾因资金问题建设缓慢。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为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带来契机。北京在2003年通过机制改革创新实行“三分开”体制,成立京投公司、轨道公司和地铁公司,分别负责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和投融资、建设、运营,全面拉开北京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大幕。北京在2005年引入港资,成功运作了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以特许经营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项目;2006年,京港地铁公司正式成立,北京轨道交通的开放性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启了多家轨道交通运营商时代。北京通过国企机制改革,为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和市场活力。
2008年,全球瞩目北京。当年,3条地铁和国内首条市郊铁路开通,全力保障奥运交通;世界首创的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北京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管理新时代,三十多年历史的纸质车票也退出舞台。北京轨道交通从2001年的2条线54公里到2008年的8条线200公里,7年翻了4倍。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成就,轨道交通既成为了首都市民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也成为了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窗口。
三、新时代为北京轨道交通注入高质量发展“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注入全新“基因”。
新时代十年,北京轨道交通“向高质量而行”。这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提出“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这一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北京轨道交通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2017年,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示范线路燕房线开通;2019年,国内首条时速达160公里的DTO全自动运营市域快线大兴机场线开通;2021年,北京首条智慧地铁示范线冬奥支线开通,轨道交通成为创新的孵化载体。2018年,北京轨道交通全网进入“刷码时代”,目前已上线20多项互联网票务服务,方便每天上千万乘客快捷出行,轨道交通成为共享的生活空间。北京围绕绿色线路、绿色车站、绿色场段等积极研究试点绿色低碳关键技术,让轨道交通成为绿色出行的首选。在建轨道交通22号线将首次直通河北,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四网融合、八线交汇”,“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形成,轨道交通成为协调发展的纽带。北京轨道交通为奥运会、冬奥会、世园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国际性活动保驾护航,大量外国使团、境外媒体纷纷前来参访,轨道交通成为开放的前沿窗口。
以北京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中国城轨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特别是通过近十年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世界城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北京模式”。
轨道交通发展的壮举,实现了古人对于快速出行的一种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难创业,白手起家,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五史”视角来看,轨道交通蕴藏着朴素的民族梦想、中国精神和颠覆性的自主创新行动。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只有坚定行业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持续构筑更加美好的“轨道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