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医院整体造型已展现出来                                       ■记者 董一鸣/摄

        飞雪如约而至,位于京新高速东侧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暨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以下简称:高博医院)现场,北京城建八公司90后的项目总工程师薛青仔细翻阅着春节期间的技术方案。

        此时,在地下二层的一个房间内,工程主管陈绍军正在对新安装设备的机电管线走向进行检查。

        高博医院作为市级重点工程,建成后紧密围绕生命科学园研发方向,重点布局实体肿瘤、脑神经科学等领域,对接引入与世界顶尖水平接轨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医药健康企业临床研究阶段面临的各类难题,提高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效率。

        从空中俯瞰,这座“工”字型的国家级医疗尖端项目外立面已经安装了接近90%。走进建筑内部,6米高的空间被一面面新砌筑的隔墙分割成不同功能空间。

        “该项目也是国家首个研究型转化平台,预计到今年5月底,我们负责施工的部分将全部完成并移交给业主进行后期医疗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项目书记徐仲秋说。

        打开电脑,薛青指着一张电子施工图说:“整个工程我们除了要建设核心的‘工’字型主楼,还有9个配套工程,而由于工程场地局促,我们只能先紧着重要的建筑施工,确保建筑按照要求完成,而配套工程区域在主楼施工时作为堆料和钢筋加工场,由于没有多余场地,只能这么倒着干,这也造成了我们项目前后要挖10次坑,可谓是异常繁琐。” 

        挖坑还要回填,这个项目1.2万立方米固化土的回填总量在全市极为罕见,回填后还要具备承重能力,这更挑战着项目建设者的智慧。

        薛青说:“由于医院设计了地下二层和地下一层部分区域的下沉庭院,而现有的工期极为紧张,为了提高下沉花园的施工效率,我们测算了三种材料,优中选优了这种使用的建筑垃圾制作的固化土。”

        固化土具有无需压实自动形成结构强度,灌入固化土后,再在其上铺设1.5米厚的混凝土底板,这对固化土的强度考验极大,项目通过多次试验分析,并结合地质条件,选用了含有大粒径建筑垃圾的再生固化土,即实现了环保施工,又比使用传统回填土提高了近1个月的工期,还比直接灌注混凝土的综合成本更低。

        由于项目地下水丰富,需要建造500余根抗拔桩将建筑拉住来防止上浮,但施工恰逢去年1月最冷的时候,为了实现桩头的保温,项目自主研制了一种桩头电加热设备,在桩头盘上一圈可加热的金属线圈,再配合罩棚组合确保桩头的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解决了天气过冷导致的桩头部分防水不干带来的后期渗漏风险,保证了桩的质量和主体结构的安全,该技术也获得了北京市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医疗建筑各种设备设施复杂多变,这让陈绍军头疼不已。“我们吊顶往下只有2.7米,剩下4米左右的空间全部是各类管线排布。”来到地下一层,陈绍军抬头指着头顶还没有封闭的管线说。

        结合设计图纸进行现场优化,项目部将部分管线的位置和走向进行了调整,并根据管线数量和位置加工定制了综合支吊架。这种如同“多宝阁”的悬吊架体可以让管线各自归位,互不影响,同时架体还预留了管线空间,便于后期维保。

        直线加速器是许多特大型医院的必备功能,其房间的墙体厚度超过3米,因需要阻隔辐射,墙体必须一条裂缝都没有。为此,项目在混凝土中拌入抗裂纤维从内部拉住墙体,提高混凝土紧实度;围绕直线加速器所在房间的浇筑点,技术人员设置了162处测温点,及时掌握温度变化提前对裂缝隐患进行处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将浇筑后的墙体带着模板养护了6天才进行拆模。

        针对建筑质量控制,项目部将现场划分为10余个流水段,特别使用了全新的模架体系作为结构支撑,并使用了槽钢和方木作为模板的支撑,形成整体和局部支撑的全流程监控,最终楼板平整度误差控制在2米范围内不到2毫米,这一标准几乎达到了用于生产芯片的超洁净厂房要求。

        站在一楼大堂抬头看去,倾斜的横梁随处可见。薛青表示,由于建筑主体结构的超高空间,平均高度达到5米以上,局部甚至达到11米左右,这造成了梁柱的承载力变化,为此项目通过在部分受力大的梁柱夹角位置加了一层加腋梁,如同在人的腋下加了一道支撑来托起胳膊,减少竖向压力,实现了超高空间的结构安全。

        面对诸多挑战,项目部多措并举,提前10余天主体结构封顶。今年春节期间,百余人的建设团队继续奋战在施工现场,确保今年5月底项目主体结构竣工交付,为北京再添一座国家级医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