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师张建新                                                      ■企业/供图

        依山而建的延庆冬奥赛区是北京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最高海拔2198米。这里曾经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广大建设者从零开始,建起了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回想起参与建设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北控京奥公司工程部主任电气工程师张建新除了难忘,还夹杂着激动与欣慰。

        身为电气工程师的张建新参与了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及市政配套的配电网搭建、电力设施的建设以及维护工作,堪称延庆赛区的“光明使者”。“冬奥会保电与以往不同,延庆赛区天气寒冷、山地陡峭、设备点位分散,对供电设备和保障人员都是极大的考验。”张建新介绍。崇山峻岭间,场馆建设、造雪、制冰、照明、采暖都需要电力保障。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可谓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

        小海陀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2017年建设之初,延庆赛区核心区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张建新和供电团队来到这里,踏勘、测绘……从零开始搭建山上的供电系统。延庆赛区核心区占地面积16平方千米,施工高差达1400米,当时整个山上连条现成的道路都没有,只有隐约被人踩出的痕迹。“每次上山就像一场‘野外拉练’。”张建新回忆。他们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要从驻地出发,带上干粮,背上设备,上山、下山,等回来时都已经星辰满天了。“所有的设备都靠我们肩背人扛上去,一趟最少需要7-8个小时。”经过几个月的野外生存大考验,张建新和团队掌握了小海陀山的各项测绘数据,开始确定点位、立杆、搭建电网。2018年3月,随着通电完工,小海陀山上不通电、不通信号的历史终于结束,为核心赛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年来,张建新和团队将电力和通讯信号送到延庆冬奥赛区各个角落。考虑到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负荷性质属于一级特别重要负荷,延庆赛区高标准建成了“500千伏多路通道、220千伏双向电源、110千伏双向链式、10千伏双环网”的网架结构,供电可靠性国际领先。“简言之,如果一条供电线路出现故障,系统能自动切换到另一条正常运行的线路,瞬间即可恢复供电。”张建新解释道。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形如展翅飞翔的燕子,“栖息”在小海陀山最高峰。比赛期间,这里除了与男子滑降赛道起点相连外,还将为运动员和赛事相关人员提供餐饮、休息房间以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用房。在出发区的后侧,一个不起眼的配电室将承担起出发区里的所有电力供应,同时,这也是北京海拔最高的配电室,海拔高度达到了2183米。

        为建造这个配电室,张建新前后踏勘7次,才做好选址选线工作。“首先材料和设备的运输在当时都不是易事,还面临很多交叉作业。同时,冬奥会延庆赛区海拔高、气候复杂、地势险峻,天气、地势等因素对赛区的电力设备是一大考验。”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他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心血和智慧。

        冬日的小海陀山银装素裹,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在海拔2198米的山顶上,张建新和团队在崇山峻岭中建设变电站。身为一名南方人,张建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风雪,“冬季日间最低气温可达近零下40摄氏度,风也很大,感觉整个人被吹得都站不住了。”曾经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他扛过了一系列的考验。

        在2021年“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高山滑雪项目等重大测试赛中,延庆赛区核心区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让张建新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随着冬奥会电力保障全面进入关键期,张建新和电力保障团队丝毫不敢放松,深入现场为电力设备设施展开全面体检,开展隐患排查工作,跑好冬奥保障“最后一公里”。怀揣着一个奥运梦想,张建新投身到这场战役中,和其他建设者一起从零开始建成了延庆冬奥赛区。过程中,他切实感受到其中的困难和挑战,也用热忱和专业破解一个个难题,“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骄傲,会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