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运河1935》以实景呈现运河特色景观                                ■企业/供图

        大运河的水,流淌千年。大运河边的故事,讲也讲不完。5月8日至9日,由北京国资公司、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大运河题材话剧《运河1935》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记者了解到,《运河1935》已荣幸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运河1935》,是经过细致剧本打磨,重“新”出发的精修版。“我们这次在2019年的首演基础上,对《运河1935》的舞美、剧情方面做了更为细致的修改,让故事线索更加流畅清晰,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立体。”北演公司董事长张海君介绍,该剧秉承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号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心,以优质的文艺作品献礼建党百年。

        “运河天上来哟,船行在水中央。夜黑去撒网,归来迎天光!迎天光哟!”《运河1935》取材于“大运河之子”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作品,以浓郁的运河风情讲述运河故事。

        剧中故事发生地——大运河通州河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日军、国民党、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等势力割据,面临艰苦卓绝的困境。而同样也是在这里,运河风土孕育了朴实勇敢的运河儿女,艰难时势召集了舍身抗争的共产党人,他们汇聚在大运河边,共同谱写惊心动魄又慷慨激昂的峥嵘岁月。正如周瑞对他的哥哥、共产党人周勤所说的:“哥,你是大运河上的太阳,我周瑞也可以是运河边的一盏渔火!”所有抗战人民,在共同目标下用各自的方式捍卫祖国,讲述了一个饱含爱国情怀的精彩“红故事”。

        舞台上,《运河1935》以实景呈现渔船、拱桥、芦苇荡等运河特色景观,以灯光设计和特制水声音效营造运河潺潺流淌的氛围,并且选用当地艺术代表之一铁片大鼓,由名家王佩臣的高徒姚雪芬献声演唱。在这样柔美的运河情中,全剧紧扣民族大义的运河故事更加动人。《运河1935》带领观众看见共产党百年历史间的一瞬,看见大运河与大运河边的生命相互映照,投射出千年运河不断传承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运河精神。

        2019年底首演后,出品方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先后邀请十余位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为剧目加工修改提高不遗余力。

        如今,新版本的《运河1935》与观众见面。相较于首演版,新版本精进了舞台设计,将运河边的群众生活画面更加细节化,赋予舞台更具当时运河特色的烟火气,让观众愈加身临其境,在真实时代背景下感受作品传达出的运河精神和民族气节。另外,新版本对剧情进行微调,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有血有肉,着更多笔墨于“小人物”的大担当,呈现中华儿女的血性。

        《运河1935》获得现场观众好评。一位满头白发的观众告诉记者,他家住北京通州,对于大运河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运河不仅是河,更是一条延续千年的文化纽带,希望越来越多和《运河1935》一样关于运河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登上舞台,展现运河的文化风采。”

        对于新版《运河1935》,到场观演的戏剧行业专业学者也给予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观看演出后说:“《运河1935》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不断的修改提高,艺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从演出效果来看,观众是满意的,整体的艺术气韵和表现风格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一台风格独特、值得称道的比较成功的原创力作。此剧选材好,立意新,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反映了1935年特定历史情境下,运河岸边百姓的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抗敌意志的磨练。”

        据悉,话剧《运河1935》将于今年9月开启大运河沿线巡演,一路讲述运河故事,在故事中传承和发扬大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