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张北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企业/供图

        家住河北省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张北县马家村的村民李向军拿着新房的钥匙,看着现代化的小区,激动万分,“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上15层的高楼,能天天坐电梯,这是2021年最好的礼物!”马向军入住的义合美新城社区地处张北县坝上草原,是河北省重点扶贫项目,由张北县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两个项目组成,承载着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户、“空心村”安置户近2.5万人的安置任务。近日,承建该社区的中建二局一公司刘波团队喜获中华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砥砺前行上新路

        “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张北项目部的口号,为此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刘波常对职工说:“我们努力工作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早日完工,村民们就能早日搬进新家,甚至早一点脱贫致富。”

        2018年7月,易地扶贫项目正处于基坑开挖阶段,没曾想一场暴雨,雨水填满了基坑,所见之处变成一片汪洋。刘波紧急召集现场人员商议对策,并在短时间内制定了解决方案。随即14台水泵、2台小型挖机、2台发电机和1000多个编织袋送到了现场应急。为防止发生基坑变形、地表沉降的情况,刘波与职工们冒着暴雨制作挡水坎、蓄水池。冰冷的雨水打湿了头发,浸透了衣衫,可大家却毫不在意。待情况得到控制,来不及更换衣服的刘波立即同商砼站取得联系,调整了砼配合比,做出了各种防雨措施……

        同月,刘波带头成立了党员先锋队,推行“工程质量竞赛、安全生产竞赛、工程进度竞赛、节能降耗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劳务管理竞赛”六大劳动竞赛。项目职工和分包队伍齐心协力缔造了让人惊叹的张北速度:项目在17个月完成张北易地扶贫项目全部27栋楼的钥匙移交,为张北县完成2019年脱贫指标、2020年全线脱贫贡献了力量;在18个月内完成空心村治理项目72栋居民楼的钥匙交付,社区中心和小学部分分别提前两个半月和20多天完成交付。为此,张北县政府连续两年发来感谢信。

        为民解愁暖心路

        张北空心村治理项目北区范围一共有41栋在建居民楼和一所公建,由于工期紧张,41栋楼同时作业。作为北区项目经理的宋健时刻待在现场指挥作业,一天最少两个来回,不到两个月,鞋就磨坏了好几双。

        “房子是给村民们住的,必须让他们住得舒心、放心。”宋健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坚持每个工程分部分项当天检查,发现隐患,当天整改,这样既不耽误工程进度,又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2020年4月新冠疫情期间,项目面临复工复产。人员返程如何管控,怎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返岗人员及当地群众健康安全等,都是宋健等管理人员要面临的考题。宋健安排各地块负责人对复工复产新进工地人员进行认真排查,严格落实体温检测和亮健康码等各项防控措施。项目职工上下一心,严把防控,从未有过片刻松懈,张北项目于2020年4月15日顺利复工,成为该县最早复工的项目之一。

        立足实际创新路

        项目成立了以总工程师李达为首的“李达创新工作室”,通过设计优化和方案优化,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对地下室防水、地下室外墙施工缝、外墙节点、外墙保温和屋面防水等5项设计进行优化,优化总费用约574.3万元。同时,对地下室防水新型材料进行科研研发。

        近年来,张北县夏季雨水较多,瞬时雨量较大,为规避防水卷材出现渗漏,李达和技术人员对防水结构进行优化,在施工中采用新型LEAC丙烯酸防水涂料工艺,该涂料抗渗漏能力强,且便于维修。现在已经有一栋楼实施该项防水工艺。以LEAC丙烯酸防水涂料工艺为代表的的多项微创新举措都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此外,工作室还研发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一种用于市政管沟的定型化便携式防护扶桥。

        草原筑起扶贫路

        “你们不辞辛劳、昼夜赶工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大家都很感谢你们……”2019年12月,项目部收到一封来自白面滩乡盘常营村村委会和村民的感谢信。

        盘常营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9年4月,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梁黔蓉等人为了帮助盘常营村解决贫困问题,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地方特色产业,开始协助国务院驻张北县扶贫工作小组在这里建设“扶贫教育基地”。梁黔蓉与项目技术团队一起设计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为百姓们办一件实事。

        基地在村委会和废弃民宅的基础上翻修而成,建设过程中,梁黔蓉等人与村委会相互配合、及时沟通。原来残破的院墙,变成了高达7米的崭新文化宣传墙;废弃的主席台换上了钢结构顶棚,并安装12平方米的电子屏;项目购置的集成灶也成了游客们午餐时离不开的好帮手。而这一切的建设仅在三十天内完成。

        很快,在县政府和项目职工的宣传下,该基地成为了张北县对外宣讲扶贫故事、吸引扶贫力量的“网红”打卡地,大幅带动当地扶贫作物藜麦的销量增长,让村民们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