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推进源头减量,推行净菜上市、光盘行动、绿色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措施,促进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源头分类,以及源头减量措施不断深化,目前进入到末端处理设施的其他垃圾量仅为1.53万吨/日,同比下降近35%。”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在昨日举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发布会上介绍。

        北京市坚持以首善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垃圾分类工作与疫情防控有机结合。“经过八个月持续奋战,市民践行新时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初步养成,家庭厨余分出率、垃圾减量率等重要指标快速提升。”张岩说,本市相关单位聚焦“设桶、盯桶、管桶”三个关键环节,让居民分类参与率逐步提升,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4248吨/日,增长了12.7倍,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1.78%。加上餐饮服务单位厨余1861吨/日,厨余垃圾总体分出量6109吨/日(不含园林垃圾)。全市建成分类驿站1258座,现有固定桶站6.32万个,达标改造6.28万个,涂装垃圾运输车3290辆,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805座。本市开展“桶”、“车”、“站”、“楼”全链条设施设备改造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年度目标。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3.38万吨/日,基本满足本市分类处理需求。朝阳、海淀、丰台、通州、顺义、房山区已选定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场址,并纳入分区规划。西城、石景山区的可回收物中转站已基本覆盖全区。截至目前,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4024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

        “2020年7月至12月,通过团员回社区报到机制,在6747个社区村青年志愿服务队发布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项目,同时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共计招募志愿者36万余人,志愿时长678万余小时,缓解了各社区村桶前值守人手不足等问题。”团市委副书记李健说,“我们创新社区青年汇工作品牌,以‘分小萌’示范引导站推动垃圾分类深入。”团市委依托社区青年汇建立“分小萌”垃圾分类青年示范引导站600余个,组建100名“分小萌”宣讲员队伍,开展活动2万余场,志愿者参与4万余人次,服务引导居民38万人次。

        “此外,支持青年聚焦回天地区,开展青年助力社区垃圾分类系列活动,破解超大型社区垃圾分类难题;聚焦分、减、投三环节,研发《青少年垃圾分类特色课程》,通过课程宣讲、指导家庭参与垃圾减量实践。”李健说,团市委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云宣传”“垃圾分类我在行动”等50余个主题活动,在近500场活动中累计服务7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