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新建项目                  ■记者 张军/摄

        站在正在铺装的楼前草皮旁,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中部建设项目党支部书记、经理张强抬头仰望已经竣工的项目外立面思绪万千。从去年4月进场施工,到今年7月初实现竣工验收,用15个月的奋斗将项目转化为北京市高品质教育资源,对团队而言,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该项目位于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既有校园北侧,地上部分南侧一至四层主要设有普通教室,五层为学生阅览区,北侧一至五层主要设有各科实验室及教师办公室;音乐、舞蹈等教室布置在东侧一层,有过街通道与其他教学功能分隔,避免干扰;合班教室布置在二层东侧,相对独立,使用便捷;地下部分主要为社团活动室、人防工程及设备用房。

        建筑南侧贴近既有校园,西侧和北侧临近市政道路,东侧则毗邻绿化带,可以说“局促”成为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

        由于工程北侧为小区,与南侧正在使用的学校形成了“互补”。“白天学校上课,我们施工受限,晚上小区内居民需要休息,又压缩了我们晚上施工的时间。”张强说。而在仅有的施工时间内,项目部如何面对狭小场地的制约,更决定了工程能否按时完成。施工时,临时性调整经常出现。空地放哪些车辆设备?什么时间进材料?如何做到材料不落地直接吊运到作业面?这种如同“华容道”的“玩法”,更是成为团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由于场地有限,所有材料加工都选择在外面进行工厂化预制,许多材料能够顺利安装完成都需要项目部提前近3个月的策划。“场地没有加工区,无法进行临时加工和调整,一旦构件尺寸出现偏差,返厂重做会严重耽误工期。我们对每一个构件的尺寸都通过三维BIM技术进行毫米级精确下料,确保构件到场就能立刻用上。”张强说。

        施工中,项目部针对墙面尺寸统一、面积大的特点,通过使用机械喷涂、抹灰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成形质量。

        在张强看来,能够达到如今的效率,提前策划至关重要。无论是加工、订货,还是施工组织,将任务细化到每一个阶段,甚至是每一天都成为团队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当项目结构完工后,最重要的便是装修工作,2.5万平方米的建筑更是只用了3个多月时间便全部完成。对此,张强表示,从去年项目还在地下施工阶段,团队就开启了装饰工作的策划和招标工作,足足给了装饰工作近8个月的准备期。

        在提前策划的同时,项目部还针对项目实际情况与业主、校方、设计单位进行多次沟通,从实用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将资金用到最重要的地方。基于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双重考量,考虑到校方弱电智能化系统后期使用功能的提升,项目部主动提出并积极配合,在基础施工阶段协助完成了弱电智能化深化设计,并在结构施工时一次性施工到位。在装饰装修阶段,项目部主动协调校方施工队伍提前进场,高效交叉施工,避免了后期的拆改工作,从而大幅降低了资金成本,缩短总工期,提升了工程质量。

        目前,该项目已经实现竣工验收,投用后将设置36个教学班,增加高中学位1620个。而作为《推动城市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将着力补充良乡高教园区高中学位缺口,助力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