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内景 ■记者 董一鸣/摄
未来飞行器、激光折射、扭曲空间……
这些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室内装饰效果。作为“操盘手”的北京建工装饰集团(以下简称“建工装饰”)项目团队对作品呈现的效果信心满满。
这份自信不仅来自团队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有诸多发明专利的加持。4月中旬,该项目第4项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升机吊点处的自复位吊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正式获批,同期还有5项发明专利申请正在审核中。
提前谋划雕刻装饰细节
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位于海淀公园北侧,设计强调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整个建筑呈现卧伏造型,无围墙设计让建筑隐藏在环境中,成为森林中的会议中心。
外型设计未来感十足,内装更要突出科技质感。在建工装饰集团技术总监崔畅看来,科技感并非使用多少高大上的材料和设备,而是要对工程有整体策划,特别是加强细节质量管控,用高标准的内装质感塑造科技范儿。
2022年底,刚刚开始进行地下结构施工时,装饰团队便根据项目建设概念图开始研究内装视觉样板。“结构内部多曲面造型让整个空间圆润多变,搭配灯带穿插,使得空间酷似科幻片中宇宙飞船的感觉。”崔畅说。
为了让实体装饰与设计效果一致,施工团队同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单位进行了反复推敲对接,结合方案制定了室内精装修研究课题,提前对每一个装饰环节制定严谨细致的方案,并在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甚至是工程还在结构施工时,装修深化方案已经完成了大半。
提前策划为细节处理赢得了时间。最新落地的发明专利便是团队在解决传统会展大厅细节处理的难题中发明的。常规的会展大厅因其功能多变需要设置大量吊钩用于安装设备,使用完毕后吊钩会通过卷扬机拉回到屋顶,由于拉升过程易产生晃动,吊钩基本都是外露,吊孔也呈现暴露状态,美观性大打折扣。
整个主会场共有133个吊钩,相当于在屋顶掏133个洞。建工装饰技术团队在吊钩下挂上一个锥桶形底座,施工时在屋顶孔洞内部插入金属管,这样吊钩提升穿过屋顶时只会碰到金属管,避免了碰撞对屋面带来损伤,而吊钩末入屋顶时底座如同关门一样将洞口封住,让整个屋面实现整体性的统一。
在崔畅看来,相比结构方案的通用性,装饰方案很多时候都是独特的,“装饰装修很多方案可能只用在某一个点位,繁琐细碎的工作只有提前介入,发现未来施工的难点并进行提前调整,才能保证施工品质。”崔畅说。
以灯为媒塑造科技线条
灯带的布置是实现中关村永久会址内部科技感的主要途径之一。而1830米的灯带随着内部多曲面造型结构变化,产生的视觉环绕效果成为内装科技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看似普通的灯带背后蕴含了两项发明专利。崔畅介绍,最初的方案是两块装饰板之间扣入灯带,但试验段施工完成后发现,墙体材料可以随形而变,但看似柔软的灯带却是由一个个5公分大小的电路板拼接而成,“不可能把电路板设计成软的,这就造成了在局部灯带安装后会出现起翘问题。”崔畅说。
如何让灯带和墙体融为一体,技术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灯带沉入装饰板拼缝中、将灯带嵌入反光灯槽、3D打印灯带等方式,不断试验看效果,最终,悬浮式悬挑灯槽成为最佳答案。
悬浮式悬挑灯槽是在两块装饰板之间掏出一个凹槽,将灯带嵌入凹槽内,从外面只见光不见灯。可如何保证光线的亮度,同时,低区又不能让人能伸手摸进去,技术团队开始了研究。
不让手摸进去需要在灯槽中安装立板,但是立板会影响工人操作。技术人员将原本与外装板成90度的立板改为楔形,增大内部空间,便于施工人员作业,同时,低区灯槽宽度仅有4.5厘米,使用中很难将手伸进去,而在楔形内部还设计了卡槽,灯带安装在统一的位置,光照溢出效果更加均匀,灯槽边缘也被改成圆角,让触感更友好。
对于该项目而言,灯带的曲线布局是主会场整体装饰效果成败的关键,接近地面的灯带采取嵌入式隐藏设计,而在顶部灯带的安装中,针对屋顶曲面线条的一种新型的灯带安装技术提高了安装的精确性。
从图纸上可以看出灯带如同一个塞子塞进灯槽内,其外露部分为硅胶设计,两侧安装了造型如同蓑衣黄瓜的固定翼,崔畅说:“这种以1公分为间隙的固定翼让工人安装灯带有可调整的空间,施工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保障。”
多项发明解决细节难题
在中关村永久会址内,诸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
建工装饰科技质量部副部长、项目副经理李明介绍,建筑中心点设置了“未来飞行器”概念的艺术灯光装置,它既是公共空间焦点的照明,也是论坛科技多媒体表达的载体,营造出变幻莫测的丰富效果。“这个飞行器是装饰工程最惹眼的地方,也是我们技术叠加比较复杂的项目。”李明说。
“飞行器”挂在屋顶,半透明结构的材质加上灯光照射通透感十足,但完成后不能从“飞行器”上看到一个吊点外露。“总重8吨的‘飞行器’,需要100多个吊点来拽起它,如果吊点明显,如同人脸上长满麻子一样。”崔畅说。
为了解决“脸面”的需要,技术人员在内部的吊点位置增加了同材质的方柱,把方柱作为“飞行器”和吊点的过渡,实现了将“飞行器”的“麻子脸”变为水润光滑细腻的肌肤。
同时在“飞行器”结构设计上将原本设计的密如蛛网的管钢改为强度更高的型钢。崔畅说:“这样的改动是利用型钢的强度来减少结构密度,不仅便于安装,后期维修时,工人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在‘飞行器’内穿梭、检修灯具。”
而在“飞行器”四周,4个名为“天眼”的巨型ETFE膜结构天窗将自然光直接导入室内。这4个天窗的结构造型宛如瀑布顺滑向下,曲线造型对框架龙骨的加工提出了新要求。“常规做法的逐根安装无法满足造型要求,我们将整个装饰结构方案通过三维技术进行模块化切分,并通过工厂的数字化加工,形成单片2米左右的单元模块,运抵现场直接安装即可。”李明说。
由于项目地面安装了地采暖,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技术人员将脚手架体系进行优化,把受力点从面状布局改为点状布局,李明说:“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脚手架的布置密度,确保地面地暖和顶部装饰同步作业,此外,还能满足场地内运输车辆及人员通行需求。”
由于整个项目设计的幕墙与结构之间的层间封堵部位总长度大约200米,带来了首层地面出现承载力薄弱部位的问题。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技术团队将原本需要全部填充混凝土的结构变成了空心层,里面布置了一排“工”字钢作为支撑体系,这样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减少了混凝土用量,减轻层间封堵部位荷载,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
除此之外,围绕弱电布线的可分向开合装置、曲面紧急出口指示灯贴合安装技术两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至此项目累计申报发明专利数量达11项。而企业也通过该项目向打造全国知名暨建筑行业一流的设计、施工综合建筑装饰服务商更进一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