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琉璃河镇平各庄保租房项目 ■企业/供图
看似传统的盖房子,如今也有了新味道。一种名为“新三板”的建造体系已经在北京市的一些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场得到应用并持续完善。
对北京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保障房中心”)创新中心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伍孝波来说,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并非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基于当下建造需要的集成式创新。
北京保障房中心作为全市重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大量的建造任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绝佳的应用场景。而该企业也将目光瞄准未来,聚焦下一代居住建筑建造方式开展创新攻关。
装配式如今已经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标配。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这是装配式建造方式的主要优点,如何将这一理念更加优化?北京保障房中心从建筑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视角,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金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以内、外墙板、楼板为核心的装配式建筑“新三板”体系。
在北京保障房中心下属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总师苏磊看来,如今的“新三板”(新型外围护、内隔墙及楼板)正在向预定的目标逐步迭代。外围护采用高度集成的纵肋叠和剪力墙(或外挂三明治墙板),内隔墙采用RFC2.0(增韧发泡混凝土),楼板采用边缘叠和一体化楼板,技术提升降低施工难度并提高质量,高度集成部品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随着装配式技术的迭代,特别是装配式装修理念的引入,如何形成更加高效的建造方式,让户型满足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新三板”将成为技术探索的重要方式之一。
伍孝波表示,“新三板”其实就是让预制构件向整体性生产和一体化安装延伸。相比原有的构件大多为单一混凝土墙板,后期进行外装和内装工艺,“新三板”实现了让内外装和结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安装,而这种一体化的基础在于充分发挥构件在工厂的集成作用。“未来所有预制墙体构件都是一块包含了外装和内装的复合板,工人在现场将预制集成构件像汽车工人在总装车间将各种零件、部件组装成汽车一样盖房子。”伍孝波说。
苏磊表示,“新三板”高度集成部品在工厂批量化、流水化生产,现阶段结构构件100%工厂化生产,高品质部品在施工现场实现快速建设房子,现场湿作业减少90%以上,建筑垃圾减少80%以上,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及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通过标准化、规模效应及现场的快速建造,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大幅降低。
这套体系并非纸上谈兵,首版“新三板”产品已经在房山区琉璃河某应急保障项目成功应用,其中的一栋6层标准住宅仅用2个月便全部完成,内部二次结构、精装修等工序仅用10天就全部完成,达到入住条件。而在石景山苹果园632地块公租房等项目进行“新三板”体系再次升级迭代,其一体化边缘叠合板采用高集成度一体化全能板,卫生间底盘与楼板集成提升构件生产与施工效率,内承重墙板集成户内机电管线,可适应未来空间合并可变需求,更为后期维护维修提供便利。“未来,住宅的墙体可以随意改动,让居住者以最舒适、最习惯的方式在房间内进行改造,让住宅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存在多样化可能。”伍孝波说。
经过测算,“新三板”体系标准层结构施工可达3天/层。如带装饰面的外围护部品的生产全部在工厂里进行,采用机械化操作,其加工制作速度和质量是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二次结构施工中,与其他建筑材料的隔墙相比,缩短工期60%以上。每层楼板施工总用工人数减少25%,安装工效提高7%,地暖模块施工总用工人数减少50%,安装工效提高60%。建造过程中现场建筑垃圾减少约80%。同时,在建筑拆除和清运阶段,也能大量降低建筑垃圾量和碳排放量。“新三板”体系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降低10%左右,且其可拆装特点,使得日后的改造和升级更加方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后期改造节省大量资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