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热力工作人员检修供热设施 ■记者 董一鸣/摄
夏季是供热设施“大体检”的关键时期。眼下,北京最大的集中供热企业——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正在开展“冬病夏治”工作,对供热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烈日下,热力工作者根据“冬病夏治”工作要求,巡查、维护、检修、更新辖区内的每一处供热设施,为下一个供暖季高质量、稳定供热把好第一关。
管线升级提高供热服务质量
夏至已过,近期,北京中午时分温度接近40摄氏度,地面温度接近60摄氏度。在海淀区建材城西路,智能蒸汽管网数字化工程建设应用示范工程现场,施工人员顶着高温暴晒在地沟内作业。2米多深的地沟里,焊工正在对新更换的供热管线进行焊接。空间狭小,他只能扭曲着身体,探着胳膊作业。火光阵阵,焊花飞舞,不一会儿,工作服就被汗水浸湿。
这是北京为数不多的蒸汽供热管线,从1996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服役26年了。管线从西三旗蒸汽供热中心出发,辐射203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其中,民用户占了大多数。近几年,随着管道老化、腐蚀,蒸汽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从去年开始,北京热力海淀分公司按照“冬病夏治”的方案逐步对管线进行更新升级,一方面为了消除隐患,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为管线配备智慧热网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供热。
“这次管线更新升级主要集中在一次线方面,包括西三旗供热中心的主管线和延伸到小区的支线,总长度达到了11.7公里。”北京热力海淀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晓雨介绍。管线沿建材城东西路呈十字形分布,去年东段工程已经完工投用,剩余9公里的西线工程将在今年供热季前完成。从6月开始,西线工程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施工作业。
加紧施工为的是尽早还路于民。建材城西路西接京藏高速,沿途小区众多,车流量一直很密集。“既要保障道路畅通,也要保障工程进度。”王晓雨说。管线旁既有建筑物和绿化树木、市政管线交叉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工程因地制宜采取了分段施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扰民,确保道路畅通,避免拉链路的出现,稳步推进施工进度。
智慧供热让地下热网可视化
智慧热网设备加装也是建材城西路智能蒸汽管网数字化工程的改造重点。这些设备将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热网变得清晰、可视。
新铺设的管线上,水力计算设备已经安装到位。这些设备相当于供热管网的“眼睛”,将实时获取温度、压力、流量等数据,并回传到热力调度平台上,及时、全面反映管网运行情况,实现能源供热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还能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给出最优调度决策指令,从而实现节能运行。
与管线并行的测漏光缆也为管网平稳运行增加了砝码。据介绍,以往管网泄漏只能依靠人工巡检。现在,与管道同沟敷设的光缆将作为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地沟内是否发生气体泄漏。不仅精准度更高,还可实现远距离监测,保证及时发现泄漏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这些智慧化改造将实现数据监测与供热指挥调度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供热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根据测算,在调高供热负荷的情况下,未来投用后,西三旗区域将整体降耗3%-5%左右。
“冬病夏治”9月完工
海淀分公司供热面积达到了5000万平方米,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建筑物形式多样,年份跨度也很大,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面对每年的“冬病夏治”工作,海淀分公司都不敢松懈。今年,海淀分公司的“冬病夏治”工作主要围绕热力站和二次线的设备维护,以及老旧小区的消隐工程和管线更新,目前已经进场开展工作让管网“强身健体”,更好地投入到下一个供热季中。
记者从北京热力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集中供热设施“冬病夏治”改造项目中,北京热力共涉及623项,涉及供热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计划于9月底全部完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