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老旧小区正常运转?如何解决社区整体的安全运行?……日前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韧性城市专项公益基金联合筑福集团联合举办的“韧性社区百城公益巡讲会”上,筑福集团董事长董有认为,“韧性社区”将成为未来城市应对突发事件时安全运转的基础,更是打造“韧性城市”的关键。
“韧性”概念2002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并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2016年联合国召开第三次人类居住会议,构建有韧性人类居住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统筹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
“疫情下,全国各地采取的封闭管理措施便是在打造一种特殊时期的‘韧性社区’模式。未来这种模式或将成为各级政府打造安全城市的最佳选择。”董有说。“韧性”作为城市更新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聚焦单体建筑、单个小区、小范围社区、大范围城市,通过基建改造、智能覆盖、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等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将现有居住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和安全。“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参与了全国校园工程加固改造项目,通过完善改造标准、科技研发、施工工艺和工序,将原本需要4~6个月改造一所学校的工期缩短为不到50天。这是‘韧性’理念在国内最初的落地。”董有说。
对北京而言,“韧性社区”最大应用市场便是老旧小区改造,这类工程涉及的资金量庞大,2020年,政府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今年4月16日,住建部副部长黄艳表示,老旧小区改造采取中央给予补助,落实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地方政府专项债给予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改造运营。
董有表示,政府资金托底不代表全额支付,面对政府的资金压力,“韧性社区”要变成长期持续的可投入、可产出的优质项目。“目前,我们主要采取通过商业、服务业的存量开发,解决老旧小区服务资金不足问题。如在通州、门头沟、石景山等区利用闲置厂房改造为社区运动馆、社区图书馆,目标就是服务周边居民,采取会员制,让居民在这里产生消费粘性。我们测算十年以内可实现回本,而日常的利润可维持场馆正常运营。”董有说。
董有表示,未来的“韧性社区”乃至“韧性城市”改造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政府在推动改造中可拿出一部分闲置资源作为优惠政策补贴给参与的企业,同时国有企业各类房屋资源也可以作为社区服务中心使用,方便居民的同时盘活固定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