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厂房及医疗处理车间和综合办公楼主体结构封顶                     ■记者 董一鸣/摄

        北京之南,国内第二、全市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正在北京城建集团建设者手中崛起。4月29日,这座设施迎来了主厂房及医疗处理车间和综合办公楼等项目主体结构封顶的节点。下一步安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将全力推动后续工作建设,确保年内正式投入使用。

        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包括51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00吨渗沥液处理站及泵房、1200吨的炉渣综合利用厂房,以及国内最大的医疗废物处理车间,可实现日处理80吨医疗废弃物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垃圾处置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2019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4亿吨,有60%的垃圾采用卫生填埋方式,无害化处理不足。目前在北京市南部仅有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南宫垃圾焚烧厂。随着大兴国际机场的投入运行,北京南部地区垃圾处理压力增加,该项目由此应运而生。

        作为执行经理的赵强,这个项目让他和团队煞费苦心。垃圾处理场和其他的工业建筑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特点便是设备设施的数量多、要求复杂。

        打开整体布局图,十余个标高星罗棋布在基坑内。“简单形容下,不同结构对地下的支撑体系要求不同,也就是我们要打下的桩的高度不同,在这里我们的桩有的在地下9米多,有的在地下5米多,如果把桩比作大树,相当于有十几种高度不同的树扎在坑里,传统工程整体基础开挖在我们这里就变得奢侈。”赵强说。而根据不同标高挖出不同深度的坑,形成了大坑套小坑的挖掘“特色”。

        对总工程师刘震国而言,“坑套坑”只是困难的开端。作为垃圾焚烧设施最重要的垃圾储存池密实度更加关键。渗沥液是垃圾分解时产生的高腐蚀性、高污染性液体,一旦汇入土壤和水源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储存池不允许有一丝渗漏问题出现。

        “我们联合清华大学、混凝土供应企业、道路施工机构共同研究混凝土抗裂的科技攻关,考虑到目前主要含钙的膨胀剂和垃圾渗滤液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我们经过研究,将镁制膨胀剂作为混凝土的添加物,再配合水泥用量、骨料尺寸、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监测等专项研究,形成了一套防止混凝土开裂的保障措施。”刘震国说。

        除了确保混凝土自身防止开裂,墙体外侧还使用了一种名为HDPE的防水卷材,“这种产品可以理解为在垃圾储存坑外套上一层高分子防腐蚀的塑料袋,形成第二套保护,牢牢锁住垃圾渗沥液,保证项目运行安全。”赵强说。

        随着主体结构的完成,赵强对这类项目的精细化程度体会颇深。

        整个项目使用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设备,涉及大量对设备与结构连接的预留预埋,其中汽轮机基础的施工精细程度最高。“这种设备的精密程度堪比飞机发动机,所有零部件的误差都在毫米级以下,这就要求我们的结构精细度也近乎于这个标准。”赵强说。

        由于汽轮机运行时产生大量的震动,如果与结构连接位置存在误差,会带来持续震动,有撕裂混凝土、造成设备倾覆的危险。刘震国说:“对结构施工而言,毫米级已经是我们能做到最高的精细度,考虑到结构设备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对连接件进行多次打磨,使用专业设备进行反复测量,确保误差达到设备运行要求。”

        混凝土结构完成后,后续钢结构屋面的施工即将全面展开。在刘震国的电脑里,针对垃圾焚烧发电厂施工特点采用三种钢结构安装工艺。原位拼装、分块吊装和整体累积滑移。

        赵强说:“之所以三种都有,就是考虑项目现场紧张的用地条件,比如垃圾储存池深度过大,同时周边没有支设吊装设备的空间,我们采用滑移。对焚烧间则采用预拼装再吊装的方式进行。高空散拼也是针对塔吊无法拆除的区域制定的方案。”

        多种策划方案的落地,让赵强和团队对项目年底投入使用信心满满。今年底,北京最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将开启运转。

        北京环卫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作为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最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其建成后对平衡完善全市垃圾处理战略布局,保障首都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