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                                           ■记者 董一鸣/摄

        迈出工地大门走不超过200步,北京建工三建公司丰台区榆树庄安置房项目经理李永飞便可抵达预制构件加工厂,这个距离让装载构件的运输车还没热车就已经开始卸车了,近距离对施工来说提供了极大便利。

        五天一层!这是李永飞团队创造的装配式建造纪录,比常规施工效率提高了30%。12万平方米的回迁房,实现了当年进场当年结构封顶,比计划提前了两个多月,甚至让构件厂供应都跟不上。

        优化工艺高效率施工

        对李永飞而言,开工之前的细致策划是项目实现如今成绩的重要保证,不仅是主体结构的五天一层,从基坑开始一切都在他们计划之中。

        每天21点45分,安装了自动控制装置的工地准时熄灯,即便是塔吊的照明灯也在同一时间关闭。工期如此紧张,还不进行夜间施工,高效率的秘密就此揭开。

        东西贯通的长条形基坑,南北道路无法实现连通循环,南侧一墙之隔便是居民区,北侧是刚刚建成的另一标段。2021年3月,李永飞团队面临的便是这种条件。“瘦长的放坡基坑无法像常规工地布置运输物资的道路,我们积极与甲方、设计单位沟通,改为采用在四周布置一桩到底的排桩支护形式,现场可利用空间大大增加。”李永飞说。

        “这里紧邻居民区,我们要在前期不断优化施工工艺,细化施工工序,以确保晚间工地与居民互不干扰。”项目总工程师冯永存说。项目部经过前期细致策划,制定周计划、月计划,如将原本地下16个流水段更改为21个,并采用“跳仓法”施工。“我们这么做就是把每个流水段的面积控制在800平方米,这样确保每个作业面的工人能够在晚上熄灯前完成当天作业,解决扰民问题。”李永飞说。

        对“跳仓法”的技术方案,冯永存表示,项目地基基础条件非常好,“跳仓法”施工不再需要布置温度和沉降后浇带,节约了两道施工环节,同时面积划定较小也让“跳仓法”实现了阶梯状流水作业,仅地下施工就比常规节省了20天。项目还将落地生根的脚手架工艺,改为了从首层开始的爬架,主体结构施工时,地下的施工作业不受脚手架影响可同步展开,再次缩短了近1个月的工期。

        从无到有制定独有工序安排

        最让李永飞得意的莫过于装配式五天一层的施工速度。“团队之前没做过装配式,接手前,我们调研了多个京内装配式工程,并根据各项目经验和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工序安排。”李永飞说。

        装配式施工效率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构件供应、现场吊装、工人安装是三大核心要素。虽然项目一街之隔就是构件厂,但李永飞还是将原本一个月的加工订货周期提前到两个月。“构件厂不只给我们一家供应,一旦有重点工程临时介入,势必会影响排产变化,导致供应出现问题,提前让加工厂备料生产,避免了突发状况发生。”李永飞介绍,此外,项目南北道路不贯通,塔吊布置时就基于车上起吊原则,要求不仅够得着楼座,更要盖得住道路,这样确保任何车辆在路上都能够有塔吊从车上把构件吊走,最终60%的构件实现了不落地起吊。

        项目还严格筛选队伍,不断优化现场人数和安装流程。每天早上测量人员提前进行定位放线、信号工在起吊前提前确认构件编号,再由信号员将编号告知操作工人,构件安装就位过程中,信号工与吊装工默契配合,完成吊装施工。构件起吊前,工人便可以提前对上一层的钢筋位置进行调整校准,实现了一次吊装和安装的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5分钟,而人员也减少了一半。

        多项小妙招提速建造

        根据现场道路条件,项目部前期规划时,将现场道路设计为7米宽,保证运输车辆正常错车;还在南侧挤出一个车辆回转区,作为构件运输车调头和吊装区域,由于道路紧靠楼座,具备随车起吊条件,这样既缩短了吊装时间,也提高了南侧车辆运输效率。

        由于项目构件消耗极快,生产车间增加了70万元的模具设备开足马力保供,最终整个工程共使用了约1.3万个各类造型的构件,几乎每天都可以用掉约50个。

        项目还针对施工细节继续抠出时间,比如原本墙板和楼板连接需要支模浇筑混凝土,项目将其改为坐浆料封堵,节省了工序,效果不输浇筑;针对两块预制板之间的连接拐角需要现浇情况,项目研制了“L”形钢背楞,利用钢材的强度,实现了一次安装成活,效果好解决了漏浆问题;针对工序之间衔接和互相影响,项目在构件的灌浆工作上采用了隔层灌浆,解决了构件吊装后灌浆工人和安装工人在现场作业拥挤问题等。

        李永飞介绍:“下一步,工程将进行内部二次结构施工和装修工作,到今年年底所有房源可达到交付竣工验收条件。”